】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
http://www.CRNTT.com   2020-06-17 08:18:23


 
  聚焦人民群众需求。衣食住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生活环境、社会秩序等方面,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体现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聚焦人民群众需求,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将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面向区域内群众开展服务;推进服务供给精细化,找准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对接群众需求推进服务供给侧改革,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当前,必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完善城市治理。一方面,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完善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为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坚强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发挥好政府、社会、市民等各方作用。同时,坚持从群众需求和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把分散式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做到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路径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地区合作交流的龙头。近年来,上海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立足实际,借鉴世界大城市发展经验,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路径。

  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需要。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建设亟须改变粗放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年来,上海主动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提高城市经济密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率上下功夫,在提升配置全球资源能力上下功夫,在增强创新策源能力上下功夫,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比如,杨浦区以创新为引领,深化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联动,促进学城、产城、创城融合,推动老工业城区转型发展,集聚了一批新经济龙头企业。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积极打造一流治理。城市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近年来,上海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更加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比如,杨浦区把党群服务站嵌入基层社区,探索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方法,知民情、解民忧、聚民智、听民意;邀请专业规划团队与群众、企业一道,推进社区楼栋和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更新;在民生实事项目方面实施“政府提、群众议、人大定、政府办”的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着力营造宜居环境。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才能提高城市的宜居性。近年来,上海采取多种手段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努力使城市变得更美、百姓生活变得更好。为了营造宜居环境,用高科技手段应对社区治理中的顽疾,用微更新让老式社区更加宜居,用精细化服务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比如,杨浦区着力打造走得进、待得住、留得下的美丽街区,通过加大城市老建筑保护力度等方式,推动黄浦江两岸贯通及滨江岸线转型,把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同时,针对“老、小、旧、远”民生问题,加大投入、真抓实干,努力为人民群众营造宜居环境。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谢坚钢、李琪(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