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鲥鱼的命运不是个例。据统计,长江流域每年的天然捕捞量已从1954年的42.7万吨降至近年来的不足10万吨,哪怕是较为常见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其种苗发生量也已从1965年的1291亿尾降至如今的十几亿尾。
“与长江渔业资源衰退相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四大家鱼’人工繁殖陆续成功,淡水养殖业随之快速发展,老百姓的餐桌并没有受到影响。”长江十年禁渔首倡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介绍,2016年到2019年间,我国淡水养殖产量都在3000万吨上下,每年产出约500万吨草鱼、400万吨鲢鱼、近300万吨鳙鱼,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水煮鱼”“剁椒鱼头”等美味佳肴——“我国14亿人口年人均消费‘四大家鱼’9.4公斤”。
价廉物美的养殖鱼其实离不开野生鱼。
曹文宣介绍,鱼塘里人工养殖的鱼往往就是那么几对亲鱼的后代,长期近亲繁殖后基因就会退化,容易生病,因此必须要有野生鱼来改善其种质资源,这样养殖鱼才能长得快、长得好。“让老百姓更长久地吃鱼、吃更好的鱼,就必须保护好长江这个天然的种质资源库。”曹文宣强调。
“我不吃鱼,保护长江鱼类跟我有关系吗?”也有网友抱有这种态度。实际上,保护长江鱼类不仅关乎餐桌,也关乎数亿人的饮水安全。
“生物多样性完整,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才能发挥。长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净化水质。”以千岛湖的“以鱼治水”发展模式为例,曹文宣解释说,“湖中的藻类等浮游生物能够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物质,再人工适当投放一定数量的鲢鱼、鳙鱼来摄食这些浮游生物,如此一来,进去的时候是三类水,流出来成了一类水。”
“我一直向朋友们呼吁,不要再吃野生鱼了,让长江喘一口气。而且,野生鱼会富集自然环境中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安全性上反而不如养殖鱼。”拥有600多万微博粉丝的科普“大V”周卓诚说。
上岸后,渔民的生计怎么办?
过去几年,为了推进十年禁渔工作,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长期奔波在长江沿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