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
生态环境关系各国人民的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探索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的协同增效,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加各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对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坚持多边主义
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大胆实践,环境保护卓有成效,也为世界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中国还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面向未来,要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有效行动为导向,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努力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强化自身行动,深化伙伴关系,提升合作水平,在实现全球碳中和新征程中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达国家应该展现更大雄心和行动,同时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和韧性,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等方面支持,避免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帮助他们加速绿色低碳转型。”
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需要世界各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在共同承担相关责任的基础上,还要看到,广大发展中国家正面临抗击疫情、发展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需要充分肯定他们应对气候变化所作的贡献,照顾其特殊困难和关切。世界各国人民要携手合作,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共同建设一个更加清洁美丽的世界。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曹前发(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