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最终版的《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正式发布,率先建立起了公共住房主导的新房供应体系。预计,重点城市会跟随深圳步伐,建立公共住房为主导的新房供应体系,或保持公共住房与商品住房并驾齐驱。而且,近期,被约谈的几个城市也明确表态,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应,扩大保障覆盖范围。
文章指出,即便商品房销售疲弱,土地出让、新开工下滑,但并不会对楼市调控的基本基调造成影响。也就是说,调控政策连续稳定、定力十足。原因就在于,住房供给结构性改革在迅速推进。现在,国家层面已完成对保障性租赁住房推进的全链条清障,比如规划调整、缴纳土地出让金、税收减免、消防安全验收等等环节都已经打通。关键是,保障性租赁住房怎么落地。
捋顺项目认定书出炉的流程,这是保障性租赁住房落地的核心,而城市政府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则是关键。因为,存量土地和空间资源遴选、规划调整和报建、税收减免、普惠金融资源获取、消防安全验收等,涉及到市政府很多职能部门,需要在“一城一策”框架下,由市领导牵头将各个职能部门聚拢在一起,形成工作合力,避免本位主义,将上位政策红利落实到位。
目前,全国房地产基本进入存量时代,尽管商品房价高企,但闲置低效的商业办公用地用房、集体建设用地、工业园区、企业自有用地大量存在。比如,城市快速扩张后建成区散落着大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前期各地出让商业办公用地多,因产业变迁和互联网冲击,低效闲置明显,包括深圳、广州中心区都大量存在;企业转型或外迁,园区也腾退出大量空间。
还包括很多国有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等,有大量的划拨用地。上面讲的这些用地和空间,其原用途的地价非常低。如果能盘活起来转做保障性租赁住房,在源头上具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再辅以税收优惠、融资支持、优化报建流程等等,完全能够实现保障性租赁住房低成本、大规模供应,从而保持和实现房地产供给侧改革,保持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