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8月26日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经济日报发表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凤义文章表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我们党的百年征程雄辩地证明,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中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
面向未来,从经济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和特点,进一步厘清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有助于我们在新征程上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这条康庄大道上更好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文章称,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坚定立场。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条件下,现代化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不仅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还要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我们建设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所在。围绕这一根本目的推进现代化建设,就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
文章指出,人类社会究竟该如何推动现代化建设,迄今为止并没有什么标准模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谓的现代化,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曾一味模仿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路径而遭遇挫折。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现代化,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中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的新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采取更加精准务实的举措,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立足新发展阶段。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需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遵循高质量发展规律的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实现质量和效益有机统一;坚持协调发展理念,解决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推动实现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打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在与世界经济的循环中迈向产业链中高端,将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