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盲目追求制造业比重稳定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21-08-31 08:24:26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所需人力资本有赖于发达的服务业

  人力资本是制造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生产要素,也是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的核心支撑。实践经验表明,人力资本积累离不开发达的公共社会服务业,它不仅为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保障,也是人力资本积累的源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社会公平的起点会水涨船高,政府用于保障社会公平的公共支出不断上升,公共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会不断上升,这是现代服务经济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标志。

  固守制造业比重稳定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章分析,根据联合国统计司另一组数据,2019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重为27.9%,超过七国集团的平均值13.5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为53.4%,与七国集团平均值比有21.6个百分点的差距。从发达国家普遍经验看,中国制造业比重仍有下降空间,而服务业比重上升空间更大。另外,从现实需求来看,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也是破解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突出矛盾的根本出路。首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们的消费需求结构将由满足衣食住用的物质需求不断向服务类消费升级,加快生活服务业发展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根本保障。其次,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突出表现是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被人“卡脖子”,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附加值不高,背后深层次因素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短板造成的制造业分工发展落后和专业化协作水平低,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价值链攀升机制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生产服务业体系,推进服务型制造是实现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的根本出路。再次,从当前中国面临的社会矛盾看,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工作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问题比较突出,加快公共社会服务业发展是破解当前突出社会问题,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抓手。

  提高专业化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

  文章认为,实践经验和现实需求表明,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应机械地追求制造业比重稳定,各级地方政府应以更高的格局和长远的眼光谋划产业发展思路,锚定优势产业,提高专业化水平,打造核心竞争力。

  首先,要树立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的战略观念,摒弃制造业与服务业对立二分法的落后思维,跳出数字比重陷阱,深刻认识到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制造业(以及农业)与服务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制造业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提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不是服务业对制造业的简单替代,而是分工深化、专业化水平提升和制造业服务化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表现形式。贯彻落实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战略,应将重点放在核心技术攻关、关键零部件突破、品牌塑造和服务质量提升以及全球价值链治理的主导掌控能力上。

  其次,以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重点围绕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战略需求,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生的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和强大的正外部效应,着力提高服务业专业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深度融合,通过制造业服务化和数字化赋能提高创新能力,补齐短板,延伸长板,占领产业链制高点。

  再次,加快公共社会服务业发展。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公共社会服务业发展,针对当前突出的社会矛盾,着力提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用事业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本保障环境。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