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如何让产业发展带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谢鲁江:首先我们要坚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以制造业为根基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坚决保持和充分发挥我国全产业体系的优势。经验表明,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去工业化”“去制造业化”是非常不可取的做法。尤其是我国作为14亿多人口的大国,坚持把经济发展的中心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和发挥现代产业体系的优势,对于我国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有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要放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大力增加有效供给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以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畅通和扩大国内经济循环,有助于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推动国际经济循环的实力和能力。
推动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明确根本诉求是对我国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进行全方位的现代化改造和提升,例如和信息化相融合、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提高其科技含量和核心竞争力,等等。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和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吻合,要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组成部分,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强有力的推动者,优化升级的重心要放在提质增效上。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如何才能释放出强劲且持续的消费力?
谢鲁江:作为一般规律,工业化进程刚开始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等,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工业化就会有一个快速增长,这就是经济起飞的阶段。起飞阶段之后各方问题出现,需要通过整合来处理这些问题,随后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消费的空间、需求的空间就成为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所以现在经济发展除了培育新动能、释放新活力之外,还要找空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就是充分释放消费力,就是要不断地提高生活水平、提高收入水平、改善民生来释放。改善民生让经济发展空间更大,消费需求带动起来也就意味着老百姓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也反映出内需空间在扩大。
从前几乎每个大城市都有支柱型工业产业,虽有差异但总体相似,供给侧产能过剩,依靠投资和外贸消化产能似乎是不够的,这就需要优化国内大循环,充分释放国内消费力,因此要推进产城融合,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要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使其成为扩大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打造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和新引擎。
用好广州优势激活消费端和供给侧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内涵何在?具有哪些特征与标志?
董小麟: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一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对接的重要标志之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本内涵是拥有国际化消费环境优势、集聚国际性优质消费资源,具有全球性消费美誉度的国际大都市。其基本特征或标志应包括三方面:从供给侧看,具有消费品供给质量优越、品类结构丰富、服务功能完善、创新引领力强的特征;从需求侧看,具有较高水平的国际性消费力集聚,消费流量大、消费者信心足,消费对城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着;从城市的消费环境质量看,城市营商环境优越,市场竞争活跃而有序,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可靠保障,城市国际化交通枢纽建设及城市内部交通体系完善,促进商贸文化旅游等发展的城市规划及布局合理,城市形象的国际化推广积极有效。在此三大方面共同作用下,城市的国际消费力、吸引力与辐射力能显着增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就有了核心的支撑力。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与国际上成熟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相比,国内五城的差距何在?
董小麟:五个首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的城市,总体上是我国当前消费总量较高的城市,其中四个城市在2020年全国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排在前四位,在消费量级上有绝对优势。对照世界范围较成熟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最明显的差距有两个方面:第一,国际消费力的人气集聚度尚有不足。第二,国际消费的时尚性潮流性的引领功能尚存不足。纽约时尚设计产业全球领先、伦敦创意产业发端在先,背后的原因与发达国家因消费力保持领先,倒逼消费品在设计和供给方面不断创新密切相关。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遇到的挑战,除了吸引境外购买力,更需加快吸纳国人境外消费力回流。近年来,随着国内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从量的增长向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转变,国内市场供给存在结构性不适应消费需求的状态;中国在提供国际旅游业最大客源的同时,中国游客的境外购物占其旅游消费总开支的四成以上,购物支出的总额和占比均列全球第一。这种巨大购买力的外流,呼唤着国内高水平消费供给的创新。所以,我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增强内需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的重要抓手,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
广州日报《理论周刊》:广州在激活消费端和供给侧两方面,提升路径何在?
董小麟:广州要加强消费端与供给端联合发力,实现城市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集成创新。从消费端看,广州要发扬重视消费权益和消费环境建设的优势,在营商环境高质量建设中,把促进消费便利、消费安全、消费满意的市场环境建设继续纳入其中;要本着“先有人气,后有财气”的逻辑营造人气。从供给端看,广州服务消费的商贸体量大、业态丰富,供给品种繁多,但需要进一步从高端消费品供给上发力,做大广州消费供给端市场主体的规模效应,加大引进国际名优品牌的“首店”和高端品类;要规划打造特色消费集聚带(区);要在城市更新中着力改造传统商业街、商贸市场,实现供给体系和消费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质量协同提升;要为服务消费者的中小微企业在物流配送、创新技术、信息获得等方面建设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的平台;要进一步增强供给端企业、行业商会参与营商环境建设、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合法竞争秩序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形成高质量的城市消费供给的美誉度。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意味着双向开放,这也是广州优势。广州要做大国际经贸网络体系,发挥华南重要门户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带动消费新地标建设、提升消费品流通效率和规模、构筑国际性科技文化商贸平台、增强国内外消费购买力吸纳能力等,加快形成国际消费资源丰盈、优质消费品供求兴旺、综合消费力持续提升、海内外消费者信心充盈的国内、国际知名的一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李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