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慢生活、新文创、国货国潮及电子商务综合助力下,适应新的消费需求,产生新的文化创意。制作银器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制作唐三彩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南石山村、制造大鼓的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马屯村、生产民族乐器的开封市兰考县堌阳镇范场村、制作社火道具的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霍庄等,一系列特色手艺村获得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手艺作为乡村文化IP打造上,目前需从工艺品生产加工终端向产业链上下游全面延伸,形成全线产品和乡村文化IP生态链。如乡村手艺IP标识打造,需发掘梳理传统手艺世代相传历史,明确其地方独特性,发掘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内容和样式,打造符合当代语境、有血有肉的匠人形象,实现物出有故、见物见人,产生认同感和吸引力。又如乡村手艺衍生品布局,需加强环境氛围等特色场域建设,围绕乡村手艺开发文创旅游、美食、主题民宿等。可加强乡村手艺IP形象相关的农副产品、礼品等设计销售,带动乡村相关产业发展,构建乡村手艺产业生态,形成自身循环系统,使乡村手艺作为文化创意发挥赋能作用,促进乡村农产品、手工产品、旅游等相互带动,发展互联网带动下的乡村手艺新经济。
手艺文化
强化村落认同感
传统乡村生产劳作具有内在凝聚力,人们依循自然节气组织生产,互帮互助。由于生产技术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普遍提高,生产劳作意义上的村民合作被弱化,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社会联合、文化联合不同程度被消解。而村落凝聚力减弱,村落意义维系和价值生产缺失,将导致文化意义上的空心化。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手艺生产有助于重建村落生产生活互助传统,强化村落内在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