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些成果却不能保证能够满足这些民主国家人民追求平等与卓越的“承认”欲望。事实上,追求平等与追求卓越是互相冲突的。从士农工商到音乐美术体育等所有领域都有卓越的人,但其余大部分的人则无法满足这种渴望。如何化解这种紧张呢?答案是寻找一个身份认同的对象,通过这个“大我”来实现自己追求平等或卓越的欲望。于是,到了21世纪,追求“承认”的斗争开始聚焦于身份认同问题,斗争的对象不再是专制君主或独裁政权,而变成了现实的或想像的“他者”。追求承认时所凭藉的身份认同对象可以是职业球队、同乡会,也可以是宗教、国家。人们会因为自己支持球队的输赢而欢喜或暴怒,也会因为是同乡而支持某位候选人。当认为自己国家受到欺侮,就会激发战斗性的民族主义以及排外情绪,当宗教信徒觉得自己的信仰遭到污蔑,可能会做出激烈的行动。
在美国或其他有较久移民历史、文化较多元的国家,这种“他者”存在于国内,因此成为国内的政治问题,而韩国其实接受外国人的历史相当短暂,大概要到20世纪快结束的1990年代才开始有较多的外国人前来韩国。在韩国社会接纳外国人的过程中,这些外国人不可避免的成为“他者”,成为排斥的对象。而在外国人中,中国人又占多数,因此民间出现“反中”情绪可以说是无可奈何的必然。所以当我们观察所谓韩国“反中”问题时,可能要注意到,有些问题其实是根源于人类天生的排斥他者的情绪,而中国成为对象,只是因为“刚好遇到的是中国”。几年前韩国社会曾经因为是否接受也门难民闹得沸沸扬扬,前不久也有社区居民阻止穆斯林建清真寺的事件,可见韩国民间对“他者”的出现还是相当敏感的。
今年2月的北京冬奥会也出现争议,媒体说“大大助长了韩国的反华情绪”。但不健忘的人应该还记得20年前,同样也是某次冬奥,同样是短道速滑,一个韩国选手被判妨碍美国选手而丧失金牌,韩国媒体与民众也是疯狂攻击美国,也造成两国政府的关切。体育赛事的原本目的或许是健身及交流,但现在其实已经变成一种“认同斗争”的手段,因此只要在竞赛出现争议,马上就会被渲染夸大,不管对方是谁。因此媒体或网民对体育赛事的反应,或许也只是因为“刚好遇到的是中国队”。
观察近年来影响韩中两国国民感情的事件,如果排除贸易纠纷或部署萨德等经济外交议题,以及一些对所有外国都适用的问题,那么剩下的大概大部分都与文化身份认同以及随之而来的追求承认问题有关。
个人固然有寻求承认的欲望,由个人组成的国家蜕变成为有机的、具有人格的主体之后,也同样追求承认。韩国政府过去积极努力发展经济,已经相当程度达到了追求平等承认的目标。以此为基础,韩国政府在文化领域也开始积极宣传,除了大力推广影视产业外,也把一些传统文化的东西作为象征韩国的符号向世界宣传,并且将其与国民的身份认同联系在一起,其结果,这些符号成为韩国人追求卓越满足感的手段。而当这些象征符号遭到侵犯,一些人就会感到无法承受。这就好比将自己的好东西拿来宣传,是追求承认的一种方式,但如果有人说“那个其实是我的”,我就会不高兴。
“追求承认”是深深植根于人性的一种本能欲望,孔子说的“人不知而不愠”,其实就是要人们克服这种欲望。但这是君子的境界,一般人恐怕很难做到,因此也就很难避免所谓“身份政治”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