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像王宇亮一样年轻有为的航天人还有很多:马亚奇、廖国瑞、符一行、肖建、周承钰……依托“嫦娥”、“天问”行星探测、空间站建造等“国字号”工程,这里已经成为优秀青年展现才智的舞台。
90后助理工程师庄佳泰因为儿时观看“神舟”发射新闻画面而倾心航天,如今成为文昌航天发射场气象团队中的“新星”。走上岗位仅2年多,他已经参与到了此次任务气象预报保障中。
从最初“预报考核连走麦城”到如今“任务预报会商侃侃而言”。其间是无数日夜与云图数据的博弈,更是无数次训练考核的摔打。每当顶着星星上班下班,庄佳泰在仰望星空时,总能感到星辰大海的梦想是那么真切。
应用浅层风预报技术保障船箭组合体垂直转运至发射区、生成数值技术定量化预报产品……为保障好此次任务,为船箭飞行提供更加精准的预报,是庄佳泰和气象团队同事们连续奋战好几周的心血。
这一夜,“天舟”第四次征途在他们手中开启。
“各号注意,15分钟准备!”
1时41分,伴随着倒计时口令,人们的神经再次紧绷。
当天执行的天舟四号任务,是2022年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任务,其成功发射,关系到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顺利完成,环环相扣、意义重大。
针对此次任务火箭测试发射流程,文昌航天发射场团队由原先的35天优化为27天,时间紧、任务重、挑战大。邓洪勤说,发射场系统立足“早”字抓好任务准备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