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经济日报:财政支农要统筹增产增收
http://www.CRNTT.com   2022-05-24 16:25:44


  中评社北京5月24日电/据经济日报报道,财政支农,关键要提高政策效能,与产业同频共振,从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提高农业补贴效能,要在稳存量基础上着力优增量,把激励性补贴与功能性补贴相结合。同时,地方也要加大“三农”投入,财政再困难也要优先保证农业支出。此外,财政要与金融、保险协调联动,从而帮助农民抵御风险。

  近日,中央财政下达资金100亿元,再次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农资补贴,支持夏收和秋播生产,缓解农资价格上涨的影响。不久前,为稳定蔗农收益,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在广西开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这是创新财政支农机制的有效探索,也让人们思考财政如何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运用财政政策促进农业发展是国际通行做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强调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最重要的莫过于财政政策。对我国来说,农业要发展,投入是关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更要真金白银地投。近年来,中央始终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财政支农力度只增不减,推动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连年丰收。

  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期,呈现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的特点。一方面,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高,小农户和新主体并存;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自然和市场风险加大。针对此,财政支农,就要通过直接支出、税收、补贴、政府采购等手段调节工农城乡利益关系,统筹兼顾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

  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两大主题。“保供给”“保收益”总体是统一、可兼顾的,但有时难免也会有冲突。相对二三产业而言,农业天然是弱质产业,但重要农产品又有很大的外部性,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既要支持农业绿色发展和适度规模经营,抓住农业的“主形态”,保障农产品供给,也要统筹考虑市场走势和生产形势,确保农民的基本合理收益,给农民吃下“定心丸”。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