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成长是儿童文学永恒的母题,但基于儿童文学的文化实践与意识形态属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任务与内涵是有显着差异的。成长的内驱力获得与自然与人文环境息息相关,尤其来自父母、家庭、成人社会、朋友之间的影响与激励。近来原创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问题的思考更为理性全面,为儿童创造合宜的成长环境、不简单孤立地对儿童提出成长要求、成人的精神面貌就是孩童的成长样子等这些理念更为作家们所认同。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孩子的任何问题根子都在成人世界。
由是儿童文学在处理儿童与成人的关系问题上变得更加成熟自然。成长不是一个孤立抽象的命题,成长不是儿童独立完成的一个平面问题,成长的能量是儿童具体从环境中获得的,成长是一个紧密牵动于整体社会系统的复杂工程。儿童文学没有任何理由对成长路径做简化与避重就轻的处理,唯有客观真实地将儿童的成长还原至社会结构中,唯有让儿童有更多机会接触体验广阔的现实人生,在此过程中成人做出积极的价值引领,成长的实施与完成方才是踏实有力的。事实上儿童文学的真正难点也就在于它在建造一座有效的桥梁,一座努力打通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而充满美感与坚实力量的桥梁,借由它,儿童被成功引渡至理想的社会化状态。
新锐儿童文学作家于潇湉近期出版的《冷湖上的拥抱》中的主人公孟海云是一名初二女生,正处于青春期关键年龄段,同时又遭遇家庭变故,不得不面对离开熟悉的南方生活环境而来到条件艰苦的大西北的现实以及自幼起便横亘在父母之间、母亲与爷爷家族之间的矛盾。阻滞青少年顺利成长的内外因素很复杂,青少年心理问题当下也愈来愈突出,儿童文学作家的使命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们寻找精神资源,帮助他们增强生活实践能力与生存智慧,找到打开新生活大门的钥匙。于潇湉很懂儿童心理与儿童教育,她的作品心理描写非常细腻,她探索的路径就是让孟海云完全进入父辈与祖辈的油田事业中,经由她和同学陪伴爷爷重走油田之路,亲临柴达木盆地现场目睹长辈们的艰苦奋斗,以及跟随爷爷的记忆在精神上与曾经为油田女子勘探队队员的少女江娟相遇,还有在父亲童年的生活地听他讲自己的心路转变,这一切注入的更新的生活经验,最终疏通了孟海云的心结。于潇湉的探索说明,青春期的所有躁动不安究其实质是在召唤一个新世界的涌入,一个尊重少年心智在快速发展、能够满足其挑战性的社会任务清单的设置,就是一次睿智的儿童文学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