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民进党分离主义的三大目标
http://www.CRNTT.com   2022-09-01 00:28:45


 
  总之,在“法理台独”等难以实现的情况下,民进党一直推动“文化台独”先行,从历史、文化、教育、意识形态、象征、符号、标识等多方面,推动“去中国化”“去中华化”及塑造“台湾国”历史、文化、教育、观念意识等一系列政策,割断台湾与祖国的文化关系,制造“台湾本土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立,意图从根本上改变台湾人的“国家认同”,然后藉此达到台湾走向“政治台独”的目的。尤其是蔡英文上台后,民进党当局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弱化和切断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连结,使得“去中国化”成为台湾新时期的一种“文化正确”和“政治正确”,这将会使台湾与大陆形成对抗关系,甚至可能将两岸关系推入战火的熔炉。

  四、结语

  民进党分离主义的目标可分为政治、经济与文化三大方面。“政治台独”“经济台独”和“文化台独”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在“政治台独”难以实现的情况下,民进党企图通过推行“南向政策”或“新南向政策”等摆脱依赖祖国大陆的“经济台独”。“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与李登辉、陈水扁曾经主张的‘南下政策’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其目的就是在经济上减少与大陆的联系……实现经济上‘脱中’。”〔41〕不过这样的企图是没法得逞的。因此之故,民进党把目光转向思想文化领域,企图通过在历史、文化等领域的“去中国化”,割裂台湾与祖国的历史文化联系,为政治上、法律上的“台独”奠定基础。当然,这样的企图也是不可能得逞的。“‘文化台独’是对台湾民众的精神洗脑,可以说是‘台独’的心灵工程,通过扭曲、改变台湾民众的历史观和文化认同,进而扭曲台湾民众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从意识形态深层次搞乱人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因此‘文化台独’等形形色色的‘台独’分裂行径图谋注定将以失败告终。”〔42〕

  注释:

  〔1〕参阅沈惠平、李伟杰:《现阶段民进党分离主义的表现及特征》,《中国评论》2021年第12期。

  〔2〕陈先才着:《“台独”风险》,九州出版社,2019年版,第23页。

  〔3〕祝捷:《“台独”的推进策略和七种形式》,《中国评论》2016年第12期。

  〔4〕张春英:《“法理台独”的历史溯源及当代表现》,《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1期,第96页。

  〔5〕徐锋:《“法理台独”与台湾政党政治的新发展》,《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68页。

  〔6〕石佳音:《论蔡英文的“法理台独3.0”》,载李振广主编:《论“台独”的危害》,九州出版社,2017年版,第147页。

  〔7〕陈星着:《民进党结构与行为研究》,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119页。

  〔8〕段磊:《论“法理台独”实践样态》,《现代台湾研究》2018年第6期,第46页。

  〔9〕李道湘:《论影响两岸和平发展的两种因素》,《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42页。

  〔10〕周天柱:《浅析“台独民粹主义”的特征、形态及对策思考》,《中国评论》2020年第6期。

  〔11〕段磊:《“法理台独”概念体系论》,《台湾研究》2019年第3期,第28页。

  〔12〕段磊:《论“法理台独”实践样态》,《现代台湾研究》2018年第6期,第46页。

  〔13〕陈先才着:《“台独”风险》,九州出版社,2019年版,第29页。

  〔14〕林劲:《民进党政治主张走向的内在原因》,《台湾研究集刊》1993年第1期,第29页。

  〔15〕祝捷:《“台独”的推进策略和七种形式》,《中国评论》2016年第12期。

  〔16〕自1993年以来台湾方面一直在推动“南向政策”。1994年,台湾当局提出并实施了第一轮“南向”政策,但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下,东南亚地区金融形势不稳、经济衰退、市场需求严重疲软,在东南亚投资的台商、尤其是中小企业遭受了严重经济损失,并在较长时间里面临了空前的经营困难,台湾岛内因此展开了一场“南向”与“西进”的激烈论战。此后,台湾当局极力鼓吹“南向第二春”,1998年3月,台当局通过了加强推动对东南亚经贸的具体措施,推动第二轮“南向政策”。不过,台商对此普遍持消极态度,使得台湾企业对东南亚投资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大幅度缩减,第二轮“南向政策”以失败而告终。简言之,李登辉当局推出“南向政策”,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将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分流到东南亚地区,摆脱“对大陆市场的依赖”,但皆以失败告终。

  〔17〕刘青建:《对台湾“南向政策”失效的分析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2期,第65页。

  〔18〕刘相平:《“新南向政策”不能去中国化》,《两岸关系》2016年第4期,第42页。

  〔19〕王建民、陈丽丽:《蔡英文“新南向政策”的主要目标与前景展望》,《中国评论》2016年第11期。

  〔20〕田飞龙:《“文化台独”“新南向”与分裂政治》,载李振广主编:《论“台独”的危害》,九州出版社,2017年版,第34页。

  〔21〕《蔡英文接受日媒访问 不让市场过度依赖中国》,中评社台北2021年8月10日电,http://www.crntt.com/doc/7_0_106154521_1_0810103752.html

  〔22〕刘相平:《“新南向政策”不能去中国化》,《两岸关系》2016年第4期,第42页。

  〔23〕曹骏:《“检讨纪要”再度暴露民进党的“台独”本质》,《统一论坛》2014年第1期,第43页。

  〔24〕王建民、倪霞:《台海形势变局之下如何认识与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统一论坛》2020年第6期,第9页。

  〔25〕党俊:《蔡英文“台独”动作评析》,《统一论坛》2021年第1期,第50页。

  〔26〕汪灵犀:《鼓吹“两岸脱钩”,民进党自寻末路》,《团结报》2020年9月12日,第3版。

  〔27〕刘玉人:《“脱钩”与联动:两岸经济关系的特点与走向探析》,《台海研究》2021年第2期,第39页。

  〔28〕谢楠:《蔡英文“新经济发展模式”评析》,《统一论坛》2015年第4期,第33页。

  〔29〕王键:《民进党“新南向政策”与台日合作》,《东北亚学刊》2017年第5期,第11页。

  〔30〕赵勇着:《台湾政治转型与分离倾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0页。

  〔31〕李立:《略论“文化台独”》,载李振广主编:《论“台独”的危害》,九州出版社,2017年版,第82页。

  〔32〕徐博东着:《透析台湾民进党》,台海出版社,2003年版,第137页。

  〔33〕陈星着:《民进党结构与行为研究》,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74页。

  〔34〕湛玉钊:《民进党执政后两岸政策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现代台湾研究》2016年第5期,第40页。

  〔35〕胡谦:《台湾当局“文化台独”透视》,《统一论坛》2007年第4期,第49页。

  〔36〕赵勇着:《台湾政治转型与分离倾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3页。

  〔37〕方锦程:《台湾“本土化”的演进及影响——政权运作的视角》,《台湾研究》2020年第6期,第58页。

  〔38〕郭震远:《蔡英文推进“文化台独”的特点、影响和前景》,《中国评论》2017年第11期。

  〔39〕周天柱:《民进党又对台湾青少年下“独”手》,《中国评论》2019年第11期。

  〔40〕刘匡宇:《“去中国化”走入“最后一里路”——透视蔡英文的“文化台独2.0”系统工程》,《世界知识》2017年第18期,第63页。

  〔41〕陈先才、张萱妍:《民进党当局“新南向政策”:形成、实施与困境》,《闽台关系研究》2020年第3期,第46页。

  〔42〕鞠海涛:《“文化台独”注定将以失败告终》,中评社北京2017年12月22日电,http://www.crntt.com/doc/7_0_104917533_1_1222003754.html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7月号,总第295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