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优化制造业要素供给与配置
http://www.CRNTT.com   2022-07-02 08:48:15


 
  关键是保障供给和优化配置

  文章指出,保障制造业要素供给、优化制造业要素配置,需有明确的政策思路。在要素供给数量方面,需保障制造业基本要素供给稳定,这是保持制造业比重在合理区间的重要基础;在要素配置方面,要加快形成统一要素市场,畅通要素跨行业、跨区域流动,将优化要素配置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要素质量和结构方面,需增强制造业吸引技术、人才、数据等高端要素的能力,在要素供给总量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着力改善要素供给结构,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在要素利用效率方面,需不断提升传统要素在制造业各部门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转化效率,同时不断创新高端要素在制造业领域实现价值创造的途径和模式,将保障和优化制造业要素供给与配置同实现“双碳”目标相结合,持续提高制造业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要素资源跨行业综合利用。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各有优势和短板,制造业拥有成熟、稳定的生产模式和雄厚的资本、技术、人才积累,服务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具有高成长预期和广阔发展前景,对人才、资本的吸引力大于制造业。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制造业提升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对此,要着力破除现存体制机制障碍,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加大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制造业企业要提升产业分工协作水平,促进要素资源在不同业务部门的优化整合。同时,要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要素流动和要素共享的重要载体,重点支持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推动高端要素在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顺畅流动,探索更多跨行业共享要素资源的新模式。

  二是扩大制造业开放,增强中国制造在全球配置资源要素的能力。制造业要获得高端、优质和稀缺要素,就需更好融入国际循环,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体来看,可以发挥中国在数字技术、产业和应用上的优势,积极探索打造国际化、数字化的跨境制造网络和要素流动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素顺畅流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促进国内外要素互动,增强制造业发展韧性。

  三是强化制造业中高端人才储备,优化制造业就业结构。当前制约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中高端人才供给不足。解决这方面问题,需准确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就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高度重视由技术进步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和岗位需求结构调整等变化,不断优化就业结构;需适应技术进步要求,夯实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基础,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趋势的新要求,壮大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培养更多综合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需形成更多制造业就业新形态,加强制造业劳动者权益保障。

  四是提升制造业利用数据要素的规模和水平。要坚定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夯实制造业数据要素利用的设施基础和制度基础,加快推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制造业数据应用的场景创新,全面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推动制造业产业链从材料、零部件、整机、成套装备到生产线的智能化改造,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重点行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

  五是不断改善制造业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推动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与实现“双碳”目标的协调统一,需依靠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也需要不断完善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措施的政策体系。具体来看,要科学评估制造业碳排放水平,实施跨行业综合减排政策,推动实现全产业链减排;要优化制造业能源供给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加快推进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同时引导需求侧积极采取清洁能源替代方案、鼓励制造业企业主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要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制造业能效水平,推进制造业碳排放持续降低。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