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长舞传情抚海波 同脉连枝向未来
http://www.CRNTT.com   2022-07-31 15:59:02


 

  (二)一支舞,复活千年记忆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古乐萦绕的浅吟低唱,戏步款移的翩翩起舞将观众带回汉唐时代。深邃悠扬的南音古乐与典雅脱俗的梨园科步相融合,完美展现了中华乐舞的东方魅力。

  民族命运承载乐舞命运。中国南音乐舞自两汉中原移民带入闽南幷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发展于明清。台湾汉唐乐府创始人陈美娥的南音之路,是探索更是回家。由于缺乏学理考据,欧洲的汉学专家将中国南音根据梨园歌舞戏定位于明朝嘉靖年,幷且认为“已经很看得起你们了,我们研究唐朝音乐去日本,宋朝音乐去韩国,中国好像只剩下明清音乐了。”谈及此处,陈美娥说:“我非常伤心。1983年汉唐乐府创办后,第一个十年,我们正本溯源,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华夏正音;第二个十年,我们发展创作南音乐舞,让中华雅乐歌舞走向了世界。”四十春秋风霜雨雪,台湾汉唐乐府从受到质疑到蜚声国际,其代表作《燕歌行》《韩熙载夜宴图》《洛神赋》等,不仅厘清了中国南音的前世今生,还创造性赋予其新的生命。

  2007年秋,汉唐乐府《韩熙载夜宴图》乐舞首次进入北京故宫皇极殿献艺,这是故宫建成600年来唯一受邀在内廷演出的台湾艺术团体。南音乐舞《韩熙载夜宴图》回到北京故宫珍藏的同名传世名画身边,陈美娥动情地说:“那一刻,南音终于回家了!”谈及对南音发展和两岸青年的期望,陈美娥表示,“要从教育的层面给年轻人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让两岸青年更有民族观,更有家国情怀,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好青年,将中华文化千秋万世地传承下去”。

  绵延千年的中国文脉,留给中华民族两样东西,一曰历史一曰文化,前者可鉴世,后者可润心。从《韩熙载夜宴图》乐舞回到故宫,到脱胎于《千里江山图》的歌舞《只此青绿》火爆两岸,原本“高冷”的古典舞为什么忽然在青年人中间“火”了起来?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用浪潮解释了这个文化现象,“我们看到歌舞浪潮的背后是更大的文化自信浪潮。我们有非常优秀的土壤,有民族的记忆和文化的宝藏。青年人津津乐道国家文化宝藏,在民族艺术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他们生而见国家强盛,也因之自信。我们看到,很多创作者和观众逐渐去掉浮华,沉浸到伟大的传统文化走自己的路,去践行复兴中华文化。我们相信,年轻人会追逐地道的好东西,会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会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今日之两岸,文博火热、文创竞生,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得到继承发展的古典舞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受到两岸青年的喜爱,中华传统文化鲜活地走进了生活。冯双白感叹:“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故纸堆。两岸青年一见面,相互作揖的一瞬间就感到是一家人。现在的两岸年轻人点茶、穿汉服、听雅乐。我真恨不得年轻10岁,加入这样的生活,多好啊!”

  融合舞,一亮相就温柔了时光。1993年,以孔雀舞蜚声海内外的大陆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带着舞蹈《两棵树》到台湾表演,成为两岸开放交流后首位赴台湾的大陆舞蹈家,幷与台湾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成为好友。杨丽萍说:“我和林怀民的舞蹈都在血液里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气息。”此后在创作《平潭印象》时,两岸元素为杨丽萍创作舞蹈提供了不竭灵感。她将布袋戏、三太子、舞龙舞狮、妈祖文化融入其中,通过隐形的故事线,贯穿古今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脉络,构建了宏大瑰丽的神话意境。盛年不能重来,热血依旧还在。现场连线时,杨丽萍表示:“两岸亲人用舞蹈的方式交流沟通。我们正在复排《孔雀》,等到疫情后,希望自己能够重新登上两岸的舞台。”

  中华文化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内核,深耕于海,怒放于魂。林怀民在两岸恢复交流之初便辗转来到北京,拜访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冯双白作为吴晓邦先生的弟子,他忘不了在台北观看林怀民的《九歌》,演员喊出屈原、岳飞、文天祥那一个个中华民族历史上光彩永驻的名字;忘不了参加台北“文化就在巷子里”的活动,台北的爷孙俩在雨中观看大陆艺术家的《秦王点兵》。冯双白认为,“万变不离其宗,两岸舞蹈艺术无论如何创新、演变与发展,都离不开中华文化这个‘宗’,这就是我们的‘舞魂’。”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