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与“中国芯”一同成长的“芯青年”
http://www.CRNTT.com   2022-08-02 14:35:11


  中评社北京8月2日电/据光明日报报道,科技创“芯”路上,“头铁”有用

  要创新,有时不得不反复试错。但就芯片制造而言,试错成本十分高昂。

  从设计到量产,芯片要经历关键的“流片”,即按照设计图纸在晶圆上进行蚀刻,去检验每个工艺步骤是否可行、电路是否具备所需性能和功能。流片成功,就可以据此量产芯片,反之则需找出原因,再次优化设计。其间,通常要经历1000多道工艺,持续三个月之久,耗资巨大。

  身为芯片设计师,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三所高级工程师、90后青年迦琛对流片的重要性体会得很深。“为了保住流片环节的成功率,我们唯有在设计层面追求极致,反复改版、反复测试,不漏过一处细节。”他说。

  一次,迦琛所在的团队设计了一款芯片,几次实测中均表现正常,却在低温条件下发生了故障。虽是偶发故障,但大家心中已“警铃大作”,迅速行动,逐个元件、逐条线路排查设计隐患。

  小小芯片,精密度如同微缩版的城市,无数纳米级的元件“屋舍林立”,电路线路“阡陌纵横”,在这里寻找故障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他们不回避困难,竭尽所长、积极排障,终于找到了隐患。不仅如此,被发现的易在低温条件下失灵的某个器件,成为促使团队实现工艺突破的关键。

  “要创新,就要看你的‘头铁不铁’。”总结经验时,迦琛多次使用了“主动”一词,因为“遇到困难,被动等待它消失是不可能的,不如‘头铁’一些,主动迎上去,或许能打通一条创新路”。

  主动出击,是迦琛的答案,也是中国芯片人的答案。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所指出的那样:“曾经,我们希望能够用更省事的办法解决问题。实践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芯片技术和产业的短板最终还是需要中国人踏实创新来解决。”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