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美《芯片和科学法案》以竞争之名行遏制之实
http://www.CRNTT.com   2022-08-10 14:16:42


 
  “泛安全化”是美国常用的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段,美国以华为和中兴等中国电子设备“可能”存在着安全漏洞为由,不仅将中国新一代移动接入设备排斥在美国通信市场之外,还积极游说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盟友,共同抵制中国新一代通信设备。美国国务院甚至启动了“乾净网络”(Clean Network)计划,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电信企业进行审查,只要使用了中国设备就属于“不乾净”,美国就会予以抵制甚至制裁。在美国的打压之下,世界上大约50%的电信企业被迫加入了这一计划。

  不仅如此,美国还禁止美国企业、使用了美国技术的企业为华为提供零配件,致使华为的5G产品供应链中断,被迫将“荣耀”系列品牌从华为剥离出去。美国在“国家安全”名义下对华为的打压,实质就是不希望中国先进数字企业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任何一个领域取得技术优势。

  “泛意识形态化”是美国经常使用的打压对手的另一件武器。近年来,美国不仅加强了出口管制,禁止美国企业和使用了美国技术的企业为列入制裁名单的中国数字企业提供零配件,也不允许这些企业的数字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美国还在国际社会积极构建针对中国的科技联盟,从出口管制、投资筛选、市场准入、新兴技术标准的制定等各个领域排斥和打压中国。奉行“小院高墙”式的对华精准技术脱钩,扰乱了全球已有的成熟供应链,使得全球产业特别是与半导体技术相关的产业面临供应链重组,加剧了全球性的“芯片荒”。

  不仅如此,美国还在积极限缩中美之间的人文交往。一些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因为不被允许再进入一些实验室而被迫更改论文选题;一些被美国视为敏感专业的中国学者也无法再获得美国的签证;一些美国大学的专业对中国学生关上了大门,一些大学课程也不允许中国学生选;美国联邦调查局还曾经发起了“中国行动计划”,在美国抓所谓的“中国间谍”,一些中国学者、华裔学者甚至白人被美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开除、被美国联邦调查局起诉或者监禁。近年来,美国联邦调查局起诉的经济和技术间谍案,80%与中国有关,商业泄密案60%与中国有关。凡此种种,无疑是在制造寒蝉效应,毒化中美正常学术交流的环境。

  美国政府的上述做法,已经走到了美国立国基本原则的对立面。不仅抛弃了传统的市场经济原则,也是对美国传统政治原则特别是公民权利原则的背弃,体现了美国政府在面临大国竞争压力之下典型的“双重”甚至“多重”标准。无论是加强自身科技竞争能力,还是加大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打压力度,其最终目的祗有一个:维护美国的科技霸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