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8月23日电/网评:打破土地不足的“紧箍咒”
来源:大公报 作者:姚洁凝(测量师、民主思路社区干事)
香港地少人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规划署最新的数据,香港有1114平方公里土地,市区或已建设的土地面积只占25.1%。其余四分之三都是郊野。香港只用了四分一的土地面积来给700多万人生活,如果政府可以发展其余土地又能否解决房屋问题呢?
事实上并非这样简单,现时香港有多条与土地发展相关的法例,其中最关键的五条是《郊野公园条例》、《环境影响评估条例》、《保护海港条例》、《城市规划条例》和《土地收回条例》,这五条例在过去25来都成为发展土地时的“紧箍咒”。民主思路近日参观由发展局和智慧城市联盟主办的“地理空间数据实验室”,负责人讲解有关土地资讯的大数据,发现原来香港有很多土地是受制于法例而不能使用。
《郊野公园条例》划定的郊野公园范围已占全港41.6%土地,令到我们可以使用的土地减至651平方公里。《环境影响评估条例》中要求我们要保护特别生态价值地区、米埔拉姆萨尔湿地、地质公园和保育区,可用土地减至637平方公里。基于人身安全的考虑,潜在危险品和军事设施要远离民居,可用土地又减至576平方公里。集水区不可以受到污染,又减多46平方公里,香港只余下530平方公里是可以发展。
不仅如此,香港有些地是高过水平面50米或者斜坡幅度大过20度,是不能兴建大型楼宇的,这样又减多227平方公里。现时,香港已发展区约为135平方公里,剩余可以发展的土地祗有168平方公里。如果香港再不修订与土地发展相关的法例,在可供发展的土地真的是少之又少的情况下,填海造地成为解决土地供应问题的主要方向。
可惜的是,回归前制订的《保护海港条例》,令特区政府在维港内填海造地变得困难重重。再加上《城市规划条例》和《土地收回条例》设下了重重的关卡,使香港的土地发展变得停滞不前。
现届政府明白这些条例拖慢了香港土地发展的步伐,并且已展开改革。发展局正着手为《城市规划条例》和《土地收回条例》精简程序展开咨询,环境局亦于本月展开修订《环境影响评估条例》的咨询工作。至于《郊野公园条例》和《保护海港条例》的修订,就要看特区政府能否下定决心,如不修订有关条例,根本就无法解除妨碍香港土地发展的“紧箍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