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9月19日电/据大公报报道,随着信息科技革命加快演进,芯片产业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由于欧美推动一系列芯片保护性政策,预计该产业将进入到新的周期,供需矛盾可能由供不应求转向供过于求,甚至过剩产能阶段,这不仅会阻碍芯片产业的创新,也不利于芯片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亦会导致全球经济复苏进一步受阻。
长期来看,虽然欧美掌握芯片核心生产链和关键技术专利,但随着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芯片产业竞争分化,以及市场过剩等条件变化,不排除芯片产业步入衰退的可能性。而人为的政策限制将严重破坏全球芯片产业链价值链,可能产生巨大的反噬效应。
欧美加大技术围堵
欧美加快制定芯片产业竞争政策,而且积极构建芯片产业联盟,将深刻影响全球芯片产业竞争格局。
一方面是密集出台芯片产业政策。近几年,美国、欧盟、日本及韩国等纷纷出台芯片产业竞争政策。总体来看,各国出台芯片产业竞争政策,主要有两方面考量:一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芯片产业作为全球制造业的核心,其重要性日益突出,因而试图通过实施大规模的产业竞争政策来增强领导力,阻碍和限制新兴国家芯片产业创新升级;二是全球芯片产业的市场规模剧增,预计2022年可能超过6000亿美元,而2030年有望达到1万亿美元,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各国都想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日前美国商务部公布“芯片法案”执行细则,计划将500亿美元投资分别用于先进制程半导体、成熟工艺半导体制造和半导体研发三大领域,强调振兴美国国内半导体行业。欧盟公布的《欧洲芯片法案》则提出将为欧洲的芯片制造、试点项目和创业项目提供450亿欧元的资金,从而减少对亚洲和美国的依赖性,目标在2030年芯片产能占全球的20%。不难看出,欧美寄希望于通过加大芯片产业研发投入,减少对芯片关键领域零部件的依赖性,从而维系其在全球芯片产业竞争中的核心地位,但能否奏效犹未可知。<nextpage>
另一方面是积极组建“芯片四方联盟”,意图形成垄断局面。目前欧美幷未在全球芯片市场竞争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且份额还在不断下降。数据显示,美国在芯片产业的份额已经从高峰期的37%下降至约10%左右,欧盟的份额更是下降至8%左右,亚洲地区的芯片产业的国际份额却超过了75%。美国谋求推动建立芯片产业联盟,但可能面临两大结构性困境:
一是芯片产业链的再投资和布局问题。由于前期芯片产业链分布在全球各地区进行组装和测试,生产制造和研发、销售均比较分散,如果实施芯片产业联盟将可能需要加快重组,预计付出的代价成本幷不低。
二是芯片产业联盟的内在矛盾。欧美推动的芯片产业联盟本质上形成了对联盟内成员发展芯片产业的控制,将削弱其他国家芯片产业政策的自主权,对芯片供应链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美国与欧盟以及日韩等在全球芯片市场存在竞争,无论是国家利益和安全层面,还是芯片产业链独立性而言,都将不可避免会遭遇到深层次的矛盾。
市场供需严重失衡
过去数十年芯片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建立在稳定的产业链基础之上,但随着芯片技术垄断和产业保护政策的出台,未来将迎来巨大挑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限制政策破坏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芯片产业的研发投入较大、周期较长,严重依赖于全球供应链体系,特别是在新兴国家的优势产业链支持下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因为地缘政治冲突和产业竞争加剧,芯片的生产成本在快速攀升,企业短期内盈利空间将可能收窄。虽然芯片生产商加大了在越南、印度等新兴国家的芯片产业链布局,但这些国家尚不具备完整的芯片产业链体系,美国等发达国家在芯片上下游链条仍存在薄弱环节,恐难以形成较强支撑。
二是芯片产业链的供需结构存在失衡。欧美国家在限制新兴国家芯片产业发展的同时,其内部也产生激烈竞争。<nextpage>
其一,发达国家推动的芯片产业竞争政策不仅违背了国际贸易通行规则,加剧了供需矛盾,而且可能会制造新的矛盾,即芯片产能过剩问题。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最新报告将2022年全球芯片销量增速预期下调至13.9%,预计2023年芯片销量仅增长4.6%,为2019年以来的最低增速。随着芯片产业链恢复正常,芯片价格将逐渐回归,大量的库存和扩张性产能短期内将会难以消化,而且欧美国家也在面临新一轮衰退的风险。
其二,芯片产业具有很高的技术门槛,同时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全球芯片制造企业能够持续盈利的难度较大。根据韩国商工会议所(KCCI)报告,过去20年,韩国对中国半导体出口量占总出口比重从2000年的3.2%增至2021年的39.7%。如果未来全球芯片制造企业减少在中国生产研发,预计很难找到替代产能,可能面临份额持续萎缩的困境。
三是保护政策削弱行业发展红利。芯片产业的崛起本身就是全球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的受益者。芯片制造企业将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等环节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以降低成本、减缓支出压力。但发达国家通过各类限制和垄断政策阻碍正常的芯片贸易,以及生产研发合作,不仅削弱芯片行业的发展红利,制约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而且会不断失去市场份额。欧美国家自身的芯片市场需求幷不高,而且处在萎缩过程中。WSTS数据显示,中国和亚太其他地区的芯片销售规模份额占比合计为61.7%,欧美地区不足30%。统计显示,2019年中国芯片自给率在30%左右,预计2025年将达到70%,未来的发展潜力空间将十分广阔。
产业竞争势必加剧
过去40余年,全球芯片行业实现了质的飞跃,为推动全球工业化和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能,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创新迭代,芯片产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nextpage>
全球主要芯片制造企业通过广泛的投资布局享受到了全球化发展红利,形成了十分紧密的芯片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但欧美国家大力推进芯片产业竞争政策,通过构建“芯片四方联盟”和不公平竞争手段打压新兴国家,这样的作法不仅将破坏芯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迫使全球芯片制造企业承担包括再投资、产业链转移、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新风险,而且生产研发和销售市场将会受到持续的冲击,发展空间也将受限。
笔者预计未来全球芯片产业竞争将加剧,届时可能会引发新一轮芯片行业幷购投资与产业链供应链重组的热潮,而欧美国家依靠行政力量来制造产业垄断和打压新兴国家的作法将可能力倍功半,反而会阻碍芯片产业升级和行业正常竞争。全球化时代,芯片产业的崛起依赖于高度专业化的国际分工网络,而“逆全球化”将会削弱欧美国家的芯片产业竞争优势,幷促使新兴国家加快芯片产业技术研发迭代升级。
展望未来,于全球芯片企业而言,如果失去了关键性的制造产业链支撑和巨大的销售市场,短期内不仅难以寻求新的替代,而且可能会错失发展机遇。对于欧洲、日本和韩国等国家而言,如果丧失了芯片产业政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未来可能会危及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对本土的芯片产业构成威胁。
因此,为保障全球芯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应坚决抵制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维护全球芯片制造行业的良性循环生态,否则将得不偿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