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在新发展格局中做强做优县域经济
http://www.CRNTT.com   2022-09-20 08:38:45


   
  以县域经济带动乡村振兴,环境是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城市人口承载力与吸引力的重要支撑。以县城为重要载体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破解长期制约县城和乡村发展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瓶颈,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进一步缩小县城与大城市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差距,提高县城的人才吸引力和人口吸引力。从人居环境改善、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群众身边、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做起,增强群众主人翁意识,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进一步探索和创新项目招投标、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以奖代补”等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体系。
  
  因地制宜探索强县路径
  
  主持人:县城是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推进县城建设?
  
  徐剑锋(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县城是县域的行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与城镇人口集聚中心,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从目前我国多数县域发展现状看,根据县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可分成几类:第一类是“大县小城”,这类县域人口较多、经济规模较大,属于经济大县,但作为行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的县城却难以起到经济中心的作用。这类县域主要集中在工业化中期的东部县域,因民营经济首先在乡镇崛起,呈现出“强县弱城”的特征,如改革开放以来至本世纪初期的浙江诸暨、嘉善等地。第二类是“大县大城”,这类县域经济规模大,县城也是名符其实的经济中心,对整个县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如浙江义乌,通过商贸业集聚发展,带动整个县域工业与商贸业、物流业发展,义乌也成为经济强县。第三类是“小县大城”,这类县域人口总量少、经济规模偏小,但县城人口集中度与经济集聚度高,经济中心功能强,人均工业产值与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也不弱。比较典型的是浙江一些山区县,如丽水地区的云和县,其一半以上人口与主要制造业集中在县城,“大县城”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小县”的不足。第四类是“小县小城”,这类县域大多人口规模小,县城人口与产业集中度也低,对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较弱。
  
  从县域经济发展情况看,“大县大城”“小县大城”因县城对县域经济带动作用较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低,城镇化率较高,这类县域在东部、中部分布较多,西部也有一定数量存在。“大县小城”主要分布在东部与中部,随着经济发展、交通环境改善,这类县城的行政、文化、教育中心功能得到发挥,人口集聚效应增强,容易发展成县域经济中心,从而走向“大县大城”,如浙江诸暨、嘉善等地进入本世纪后迅速发展成“大县大城”。但经济规模大、县城人口与经济集中度高,并不代表县域与县城经济实力强,“大城”祗有发展成“强城”,才能引领县域经济从大到强,成为经济强县。“小县小城”主要在中西部与东部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山区县,受地理环境、交通条件与人口规模制约,县域人口少、经济弱,县域经济引领作用较弱,这类县域的突破口在于先把县城做大。
  
  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未来要因地制宜,走创新、绿色、开放发展之路。宜从做大县城入手,逐步做强县城,进而实现富民强县。
  
  首先,发挥县城行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作用,引导县域人口向县城集聚。尤其对于地理环境较差的“小县域”,要将不适宜居住的偏远荒漠或山区人口迁移到县城,促进农村人口在县域内就地转化,提高城镇化率,提高县城人口集中度,从而增强县城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
  
  其次,促进产业集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扶持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促进县城与县域内中心城镇产业集聚发展。在做大县域经济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县城多中心功能优势与人才、信息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产业平台,引领产业集聚发展,为“强县”打下良好基础。
  
  再次,培育专业功能县城,推进县城与邻近大城市一体化、差异化发展,实现市与城功能互补、合作共赢。要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尤其是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通过共建产业园区与飞地等合作平台,引进外来项目与投资,促进项目本土化,形成产业链并落地生根,实现县域跨越式、赶超式发展。
  
  最后,加大城乡统筹。加强城乡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鼓励企业家、大学生下乡创业,吸引在外创业务工人员与乡贤回归创业,发展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学生研学、养老健康、乡村民宿等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从而真正实现富民强县。
  
  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
  
  主持人:县域经济要大力发展产业,怎么做出特色?
  
  夏明海(湖北省宜都市人民政府市长):以湖北宜都为例,产业发展的特色就是持续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从“传统农业”到“五小工业”再到“基础化工”,宜都正向“精细化工和新能源新材料”转型,推动化工产业加速迭代升级。比如,兴发集团自落户以来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十四五”期间还将投入100亿元,实现从传统磷肥生产向锂电池正极材料及农药中间体的裂变升级。华阳化工通过“关改搬转”产能增长了3倍,成为全球最大的紫外线吸收剂系列产品生产基地。
  
  县域经济发展要吸引人才,怎么筑巢引凤?就业形势趋紧的时候,对县城来说,就是引进人才的大年。
  
  宜都作为县级市,以“人才全方位需求”为核心,打出一套“组合拳”。一是加大岗位供给。政府和企业共同发力,截至目前,已提供440个岗位用于机关事业单位招录公务员和引进人才,企业提供近6000个就业岗位,招引“双一流”紧缺人才150名,引进各类人才2745名,其中博士4名、大专以上897名。二是强化政策支撑。政府推出人才新政,在就业、住房等六方面给予支持。住房方面,从中专生到博士都可享受补贴,中专生购买首套房补贴5万元,博士补贴20万元。今年已启动全省首批保障性租赁住房试点,计划筹集房源1.5万套。目前已为全市75家企业1255名大学生发放住房补贴595.52万元,为160余名市内招商引资企业人才子女解决就近入学入园问题,为249名市外户籍中小学生落实租房补贴近30万元。三是满足多元需求。近三年来已累计投入104亿元,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教育方面,引进北师大教育集团,创办宜都创新学校,解决人才子女的求学问题;医疗方面,与省人民医院、省中医医院合作成立医联体,省级专家定期坐诊,为市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服务需求,投资16.46亿元建成涵盖“五馆一中心”等多功能的市民活动中心,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
  
  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要结合发展趋势、地域特点和自身实际情况去谋划推动。
  
  推动城市建设,要坚持完善功能,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率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宜都持续壮筋骨、强功能、优供给,增强县城服务能力,围绕“北接、南联、中优”的发展布局,按照“30分钟进入宜昌主城区、20分钟到达三峡机场、15分钟到达高铁站”要求,启动总投资529亿元交通建设五年攻坚行动,计划实施交通项目46个,百姓出行更加便捷。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14%,全面小康指数居全省第1位、全国第26位。同时,在区域定位上,坚持融城入圈。“融城”就是加快融入宜昌中心城市,“入圈”就是深化区域协作和创新,进入宜荆荆都市圈的核心区。
  
  促进农民增收,要壮大龙头产业,提升竞争力。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实施强县工程。强县工程的重点是促进农民增收,宜都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抬高底板,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柑橘、茶叶是本地两大主导产业,种植面积分别达32万亩、13万亩,从业人员有16万人。以提升竞争力为抓手,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宜都蜜柑)标准化基地10.2万亩、宜都宜红省级示范样板10万亩,柑橘、茶叶产业入选国家优势产业集群,2021年在农民收入中占比达25%。二是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结合本地优势产业,培育了土老憨、丰岛、清江鲟鱼谷、宜红茶业等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发展农民合作社676个,带动90%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三是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顺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不断优化农村人口进城落户、上岗就业、社会保障等政策措施,出台了助推新型城镇化7条激励措施,通过本地大型企业吸纳周边村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超3.5万人,工人平均月工资达4000元,以制度化保障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实现稳定增收。2021年宜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046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71,城乡收入差距也逐年缩小。

  来源:经济日报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