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人觉得这份工作既沉闷又枯燥,但我们对它倾注了感情和意义,反而乐在其中。”赵浩柏笑言。
“对于‘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对这群在成堆文献资料中摸爬滚打的年轻人而言,不断从中获得新知是这份工作的最大收获。每多一个发现,他们对香港与国家的认识便深一分。
除了《香港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志》,赵浩柏同时参与了《总述·大事记》及《香港志·经济》部类的编纂,“对于‘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我有了更深的体会”。
“背靠祖国、联通世界,是香港得天独厚的显着优势。”赵浩柏表示,回归祖国开启了香港历史新纪元,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敢为天下先,敢做弄潮儿,创业建功的舞台越来越宽广。
2017年从中山大学考古学专业博士毕业的陈德好,曾在珠三角一带从事田野调查、考古等工作,加入香港地方志中心后,她主要负责《文化》部类的编纂和统筹工作。从文物、建筑到语言、宗教、民俗等,搜集香港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为陈德好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也让她对香港与内地同根同源有了更深的理解。
“香港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的风俗节庆有70多项,都与内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陈德好说,她印象最深的是在新界一些传统村落,每年农历正月十九都会举办“扒天机”活动,这正是明清地方志记载的民俗活动“天机节”,“这一习俗在内地已很难见到,但在香港却被很好地保存下来”。
香港有7000多个可供考证的地名,蔡兆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考证其中部分地名的由来。在此过程中,他挖掘到许多鲜为人知又引人深思的历史细节。
“吐露港一带在五代十国时期就是知名的珍珠产地。此外,香港产盐的历史也超过了2000年。”蔡兆浚认为,这些史料都能证明,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记载着华夏先民在岭南这片土地上的辛勤耕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