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治理的行动指南
文章分析,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极大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过去数十年,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不断延伸和拓展,带动了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助力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也带来一些新情况新挑战,需要认真面对”。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轨道,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乏力,国际金融市场频繁动荡。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过程中全球问题的积累,对全球经济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时代发展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使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指引下,全球经济治理要抓住以下重点: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大局;共同构建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巩固多边贸易体制;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共同推动绿色发展合作;共同构建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以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目标,共同增进全人类福祉。
新发展格局的实践逻辑
文章强调,近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中国发展所具有的要素禀赋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中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客观上有着此消彼长的态势。面对更加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我为主,用改革开放和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将外部压力转化为改革开放的动力,加快推进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中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中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这些重要论述阐释了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实践逻辑。
要看到,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我们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不断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更加从容和自信地走向世界、拥抱世界。
负责任大国的时代使命
文章称,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兼顾,构建命运与共的全球伙伴关系”。这为大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承担应尽责任和义务提供了指引。
正确义利观凝练着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发展同发展中国家整体关系的基本原则,丰富着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的深刻内涵。在道义层面,正确义利观反映了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履行国际责任、维护各国平等地位、反对霸权主义等主张,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国际道义基础。在利益层面,正确义利观倡导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反对赢者通吃、零和博弈。正确义利观尤其强调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中要“以义为先”“多予少取”,展现了中国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
同时,中国积极为全球应对发展和安全挑战提供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中国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弥补和平赤字、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指明了方法路径。
中国特色与全球意义的有机统一
文章指出,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开放性,是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引领未来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一方面,在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充分体现出中国特色。在中国的实践进程中,已经发生并仍在持续的很多现象难以从西方理论中找到合理的解释,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作出原创性的回答。习近平经济思想充分挖掘中国经验对理论创新的重大价值,全面展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另一方面,所贡献的中国方案具备显着的全球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在形式和内容上面临新的调整,理念上应该更加注重开放包容,方向上应该更加注重普惠平衡,效应上应该更加注重公正共赢”。这为其他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贡献了中国经验,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