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http://www.CRNTT.com   2022-12-16 08:43:39


 
  处理好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既要立足当下,脚踏实地解决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具体问题,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又要放眼长远,克服“碳冲锋”等急功近利倾向,在降碳节奏和力度上科学把握,举措上稳中求进,逐步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双轮驱动、两手发力,通过新型举国体制的构建和碳市场机制的完善来破除有碍碳减排的藩篱,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形成“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

  推进“双碳”工作的加、减、转、控路径

  文章提出,绿化国土,增加碳吸收。在生态治理上做文章,着力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维护和优化森林、草地、耕地、土壤、湿地、海洋的碳汇功能;在扩绿上下功夫,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因地制宜规划和实施碳汇林建设等项目;在耕地上动脑筋,改良农业种植方式,科学发展碳吸收种植业。如此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及其碳汇能力,以碳吸收的更多增量去抵消碳排放量,从而逐步趋向碳排放与碳吸收的平衡。

  优化结构,减少碳使用。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上发力,有序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增加先进产能,“兜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并尽快提高煤电效率,力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让黑色的煤炭“绿”起来,驱使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同时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促进煤炭和新能源的优化组合,推动产能、用能总体过程的减污降碳;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上发力,通过传统产业的升级、清洁生产的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壮大等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社会生产整体过程的减污降碳;在消费结构绿色转型上发力,遏制奢侈浪费,倡导低碳消费,鼓励绿色出行,力行“垃圾分类”,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推动家庭、社会生活过程的减污降碳。

  创新技术,驱动碳转换。通过减碳技术的开发应用,提升生产生活过程中碳资源的转换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通过去碳技术的创新突破,推动碳的捕集利用与移除封存,将碳污染物转换为产品、资源或无害物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的深度融合,以“硅基”数字创新赋能“碳基”产业低碳发展,形成碳转换新动能和增长极。

  完善机制,控制碳排放。建立资源环境国情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全民教育机制,把控制碳排放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深化能源和相关领域改革,完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及其执行机制,形成碳排放控制政策链;稳妥实现从表面的能耗控制走向直击要害的碳排放控制,以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倒逼产业结构低碳,更好发挥政府在碳减排中的调控作用;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构建双碳智慧监测平台,健全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能源要素向各地优质项目、企业、产业流动和集聚,实行生态保护收益和碳排放污染成本的内部化,充分彰显市场在碳排放“双控”中的导向作用。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