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区域协同联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文章指出,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经济,涉及水、路、港、岸、产、城和生物、湿地、环境等多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必须全面把握、统筹谋划。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立足于区域协同联动,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产业合作能够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为产业转型升级汇集创新资源要素。沿江各地应强化系统思维,切实增强推进合作的自觉性、主动性,促进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具体而言,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加强产业规划对接。区域协同联动应从产业规划着手,依据各地区资源条件、发展基础、比较优势与刚性需求等编制发展规划,突出发展规划的针对性和独特性。要强化区域产业规划沟通协商,依照一体发展、合理分工、相互支撑的原则,梳理、统筹各行政区主导产业布局。还要建立产业规划统筹协调机制,基于国家产业导向、区域战略要求和区位特点、市场状况等对各地产业规划进行指导评估,最大限度地消除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
第二,推动创新资源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是产业合理布局和优化升级的重要条件与有力支撑,应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清理和破除妨碍资源要素顺畅流动、有效配置的规定与做法,清除市场壁垒,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要强化法治约束,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还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健全政策激励机制,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加速融合,持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第三,促进区域间产业转移与承接。产业转移与承接是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式。长江经济带地跨中国东、中、西部,产业梯次发展特征明显,经济互补性较强,有利于深入推进区域间产业转移与承接。要梳理产业转移与承接的空间脉络,引导相关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完善省际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以优势互补为支撑、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跨区域建设。还要因地制宜创新合作模式和管理方式,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为区域间产业转移与承接提供良好环境。
第四,协力打造产业创新发展基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离不开创新,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应积极整合创新资源,携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高地,并以此克服各自为政带来的不良竞争、效率低下等问题。要立足于比较优势,通过强化分工和密切协作,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强做大一批特色产业。还要综合考虑地理区位、现实基础、资源潜力,以沿江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立区域合作发展的利益分享机制和协调机制;统筹谋划未来产业,围绕创新资源集聚地,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和应用场景;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按照互利共赢的原则,在沿江各地建设产业配套或转化基地。
第五,建设一体化数字支撑平台。数字技术既能提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还能突破地区自然条件、发展基础等的制约,实现资源要素跨区域配置,推动区域强化比较优势,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要聚焦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高速、泛在、联动的信息网络,打破数字壁垒,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要推进区域信息枢纽港建设,实现数据中心和存算资源协同布局。还要打造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数字化应用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