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县域发展
http://www.CRNTT.com   2022-12-26 08:47:13


 
  县域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文章指出,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农食系统提质增效的目标,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重视,也需要县域层面树立重视农业、服务农业的意识,并为农食系统转型提供制度、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长期以来,随着农业在县域经济占比的不断下降,县域发展对农业的关注度有所降低。在部分地区,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被认为是低质量的产业,“非粮化”和“去农化”被认为是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途径。缺乏对农业的重视导致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进步和市场化改革的动力不足,抑制农业生产力的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产业关联性,关乎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成败。实践表明,滞后的农业发展无法支撑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基础的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部分县域地区进一步提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瓶颈。

  农业内部分工不足导致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要素跨产品、分地区错配,抑制农民增收,需要在县域层次上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要素分配机制。人力资本流失、农业内部种植业和养殖业分工不明确,以及资本投资不足等带来的要素错配是当前导致农民增收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连接城乡的枢纽,县域发展在过去几十年创造了大量的非农就业,支持了农村向城市的资本和劳动的流动,但未真正发挥好将城市资源(资本和劳动)引入农村的作用。

  在开展基于自然的生产解决方案实现绿色与永续发展目标的实践中,县域发展缺乏将农业现代化与现代生物、数字技术有机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以现代生物技术和数字技术为基础。在北美、欧洲等地区,现代生物、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并成为涉农公共和私人研发投资的重点领域。虽然中国在无人机植保、农产品电商发展上取得了重要进步,但在县域农业生产实践中利用现代生物和数字技术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仍缺乏广泛的应用场景。在资源环境成本不断提升和国家实现“双碳目标”条件下,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改善是县域农业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文章认为,保障口粮绝对安全,促进粮食系统转型。保障口粮绝对安全与主要农产品自主可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农食系统朝向高效、高值和绿色方向转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顺应国家需求,立足本地区资源环境优势和区位条件,建立支持农业生产、适应农村转型和兼顾城乡统筹发展的发展战略。统筹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两者关系,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用水和生态保护红线,重视农业生产力的提升,改善农业价值链,延伸农业供应链,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以工促农带动农食系统逐步完成高效高质方向转型,是县域层次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任务。

  缩小工农、城乡收入差异,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以县城为核心构建多维度的市场机制,逐步缩小县乡和县城之间的收入和社会福利差异,提升资本和劳动在城乡间和农业内部的配置效率。这包括:加快县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县域非农就业创造的能力,加快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型;建立连接城乡、跨地区、跨行业统一的劳动和资本市场;通过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发展养老托育服务等措施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可及性,带动资本和劳动下乡;推进农业内部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种植业内部大小农户之间、各地区不同农产品之间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提升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和商业化程度;提升服务农业意识,通过高值化、多元化、个性化发展解决增收问题。

  创建绿色农业发展方案,提升县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重视自然资源经济价值评估,建立符合县域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和措施;促进绿色生态农业、可再生农业、可持续畜牧业、气候智能农业在县域农业发展中的比重;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平台的发展、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和智慧农业发展,提升农业及相关产业在县域发展中的韧性和稳定性。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