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http://www.CRNTT.com   2022-12-29 08:43:28


   
  这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作出的主动选择。经济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是分阶段的。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技术体系等,要求发展方式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发挥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优势,抓住经济全球化重要机遇,充分利用国际分工机会,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带动了经济高速增长。现在,中国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卡脖子”问题突出,结构转换复杂性上升。解决这些难题,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使发展转向更多依赖创新驱动,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这是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内在要求。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并且可以提供巨大的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带动外循环。中国已经具备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从需求潜力看,中国已经形成拥有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人群的超大规模市场。从供给潜力看,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6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研发能力不断提升。从供求双方看,我们具备实现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诸多条件。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可以利用好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优势,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实现高质量发展。
  
  找准发展关键点
  
  文章认为,在新征程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此,必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一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国内循环的动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高标准市场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国内循环的内生动力。
  
  二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高国内循环的可靠性。无论是提升创新能力还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都需要一个完整的、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作为依托。因此,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国内循环的可靠性。
  
  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挖掘国内循环的潜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比例关系健康的关键因素。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形成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新局面。
  
  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国内循环的空间。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高质量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实现资源空间优化配置。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建设基于比较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更好助力现代化建设。
  
  五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依托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加快建设贸易强国,重塑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建设多元平衡和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