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网评:在快节奏中找回慢生活
http://www.CRNTT.com   2023-01-26 17:24:38


  中评社北京1月26日电/网评:在快节奏中找回慢生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吕帆

  回到家,时光便会不由自主地慢下来,有人睡意沉沉,不再担心隔天的汇报、临时的加班;也有人焦虑万分,时刻紧盯手机图标上的小红点,生怕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殊不知,春节本是一场关乎时间的终极仪式,千百年来,人们正是在新旧交替中,感受自我、融入家族、接续文化。可是,一纸车票真的能让人们脱身于高速高压的日常,回到春节的文化传统中吗?或者,我们还“慢得下来”吗?

  慢生活,不一定速度缓慢。其实,传统新年本不全是“慢”,相反,中国很多地区都有“过忙年”的说法。人们忙着采办年货、打扫卫生、备年夜饭,春节中的母亲何尝体验过慵懒惬意的慢时光?可在记忆里,为什么春节似乎过得尤为缓慢?也许是因为一份完整而连绵的时光,对习惯了碎片时间的当代人来说,已是买不到的奢侈。

  “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从腊月到正月,春节并不长,但这份整体的、连续的身心体验却在中国人心中早早扎了根。“一年不赶,赶三十晚”“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盒子往家转”,春节的每一天都有要做的事,又似乎没那么多要做的事。那些“要做的”是数千年传统在我们体内的积淀传承,而那些“不急做的”,是我们对自己一年劳累的小小奖赏。两者,都是悠长的时光。

  慢生活,不一定远离日常。陶渊明有首著名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春节的“慢”不一定要靠远离工作、脱离日常来实现,世间冷暖,存乎一心。疫情期间,很多人居家过年,归家的旅途被暂时影响,通往自我的道路却逐渐开启。众多网友在春节晒出读书笔记、佳肴配方、健身打卡记录、陪娃写福字视频;有父母带孩子到近郊亲近自然,才发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如此贴切、“草色遥看近却无”诚不我欺,曾让孩子快速背诵的古诗词句,在静心感受自然造化时,竟融入血液,成为记忆里挥之不去的一部分。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