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有文化的直播”以知识化人
http://www.CRNTT.com   2023-02-16 15:49:49


 直播间里听戏曲、赏民乐、学身段、看演出成为新潮流。

   抖音直播发起“文化传承正当潮”活动,其中“好戏好曲”直播专场为民间演艺从业群体提供平台。安徽怀宁县黄梅戏剧团是有着60多年历史的基层院团,几十年来始终在基层一线演出,此前因疫情影响,演出机会减少,进入直播间的“第二剧场”后,仅半年就收获了百万粉丝,维持了剧团的运营,也为年轻观众展现了戏曲的魅力。

   戏曲之外,民乐也通过“跨界”的直播方式,成了年轻人的新爱好。“沛县曹家班唢呐”的直播粉丝数量超过50万,而20岁至40岁的青年观众占到四成。“优质主播激励计划”重点扶持民歌、国乐、民族舞、古典舞等品类,支持优秀文化类直播内容。主播们也从“娱乐”走向“文化”,从单一展示走向多元呈现。比如,杭州黄龙越剧团的戚派专业演员,在直播越剧演出中,穿插介绍越剧小知识,为越剧的传播与传承提供空间;民族舞者将“敦煌舞”搬到敦煌实景演出,观众在欣赏舞韵的同时也能领略敦煌文化。还有赫山区花鼓戏剧团、散打评书表演艺术家等,不同的传统文化表演形态都在网络直播的“分众化”平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受众,不仅让表演者的一身技艺广为人知,也让一颗颗承载传统文化的“散珠”发光发亮。

   网络直播帮助“哑火”的民间文艺形式,实现了从“盘活”到创收的转变,一方面对网民实现了文化普惠,另一方面帮助了更多的民间艺人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而直播的加持,不是简单的涨新粉、聚人气、增收入,而是在更宏阔的视野下加强了“人的流动”,用文化搭桥,赋能乡村振兴。

  非遗直播优化“活态传承”

   当前,具有公信力的文化传播者、传统文化的推广者和非遗传承者受到文化直播的青睐,而直播与非遗传承保护的结合,不仅是文化普惠的“好点子”,更是文旅融合的“新路径”。众多直播平台上,戏曲、剪纸、刺绣、竹编、折扇等古老的非遗成为新国潮,诸如西安鼓乐、筝乐、皮影戏等小众艺术,纷纷找到“第二舞台”,用直播实现“活态传承”。

   在湖南醴陵,一场名为“梦回瓷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旅,邀请五位网络主播同步开播,体验国家级非遗“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将有着两千年历史的“红官窑”这张非遗名片介绍给广大网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