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科创关键领域
近年来,资本市场将资源更多引导到科技创新关键领域,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监管生态、市场生态正在逐步形成。
高质量上市公司群体涌现。A股上市公司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一批打破国外垄断、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成功上市,带动形成了展现我国科技实力和潜力的上市公司群体。目前5000余家上市公司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超过一半,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的一半以上。试点注册制以来,新上市的科技创新企业占比超过七成,2022年科创板、创业板均有十余家处于“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的企业上市。
创新资本加速形成。2022年面对复杂的外部因素,A股IPO家数和融资额均居全球首位。通过保持新股发行节奏、明确市场预期,科技型私募创投基金的退出渠道更加通畅,激发了“投早、投小、投科技”的信心和活力。截至去年三季度末,私募股权基金在投高新技术企业项目5万多个,在投本金2.5万亿元。通过引入中长期资金,让更多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强的科技企业获得更稳定的股权融资,以创业板为例,长线资金持股比例较注册制改革前提升了30%。随着不同类型科技企业上市,资本市场博弈形成合理价格,为全社会科技资产提供更科学的定价参照。
不过,创新资本发展的掣肘仍存。北京证监局局长贾文勤表示,因为科创基金整体风险高、总体投资回报率低,导致各类资金对科创基金出资意愿较为薄弱,配置比重较低。此外,还存在长期稳定资金来源较少、退出渠道有待拓宽、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乏力、专业人才支撑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痛点、难点问题,贾文勤建议,通过大力发展科创基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比如,要明确科创基金认定标准、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引领作用、推动商业银行为科技创新提供长期资金支持、推动“长线”资金增加对科创基金的配置比重、拓宽科创基金退出渠道、优化科创基金税收优惠政策、扩大中国科创基金有限合伙人(LP)队伍、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专业人才集聚高地等,以大力发展科创基金等。
资本市场助力提高产业链的整体韧性和稳定性,强链补链效果明显。近年来,新能源、光伏、生物医药等产业链的上市公司取得了亮眼的业绩增长。以科创板为例,在集成电路行业已形成了近90家上市公司组成的产业集群,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三大生产环节,并不断向上游延伸;生物医药领域已汇聚了超百家企业,成为美国、中国香港之外全球主要上市地和集聚地,2022年以来新上市10多家上中游企业和创新药企业,进一步加固补齐了产业链。
优质科技成果实现转化。资本市场已经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A股上市公司发明专利总数合计百余万件,相比2012年底增长3倍多。科创板上市公司中,超过四分之一与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研发机制,推动一批诞生于实验室、具备“硬科技”成色的关键核心技术应用于产业。一批体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企业上市,有利于将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对前沿、基础领域科研也有“反哺”作用。据统计,2021年以来90%的科创板公司、70%的主板和创业板公司在上市前实施了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证监会市场二部一级巡视员刘云峰建议,应进一步促进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税收政策落地,优化《关于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的通知》中的备案条件,出台统一的操作指引等。(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