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铁牛”进得去 良田耕出来
http://www.CRNTT.com   2023-03-20 10:43:53


 
  宜机化改造  整合零散地块

  拖拉机轰鸣,不一会儿,10亩地已耕种大半。“我家田地不相连,大的不过一两亩,小的只有两三分。过去,哪敢想能用上大机器。”在德胜村,辉腾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晓彬说。

  德胜村位于丘陵地区,地块零碎。“过去使用微耕机,一天下来,手都抬不起,还是要买中大型农机。”2017年,陈晓彬一买就是4台,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没过多久,陈晓彬傻了眼。田块与田块之间没有耕作道,需要开路架梯,机器侧翻事故时有发生。一来二去,农机只能闲置。

  “重庆户均耕地不足5亩,60%农户的耕地分散在3处以上,零碎土地间不通路,就用不了中大型农机。”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农机化处一级调研员胡腊全说,“规模化流转土地,是宜机化改造的前提。”

  2020年,德胜村集中连片流转500亩土地,并进行宜机化改造。整治后的旱地梯台层层叠叠、向上延伸,宽敞的机耕道将每层梯台连接,分散的土地间也有了生产道路连通。

  2015年起,重庆着眼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探索推进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截至2022年底,重庆已对110万余亩农田进行了宜机化改造,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由“十二五”初期的26%提高到“十三五”末的52%。

  路相通、田相连、地成片。辉腾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大中型农机终于有了用武之地,每年为周边村民开展1.5万亩农田的作业服务。“现在90马力的拖拉机都不够用,我们今年还要多购置几台大型农机。”陈晓彬说。

  本土化创新  满足地域需求

  “老何,我家机器老是陷进土里,麻烦把你那个‘土机器’借我用用。”

  “要得,我明天借给你嘛。”记者在涪陵区马武镇石朝门村采访时,不时有农户上门,找重庆市级农机“土专家”何国全借独家农机。

  村民口中的“土机器”,是何国全针对轮式拖拉机陷车问题发明的简易农机。涪陵区农田建设和农机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潘学锐介绍,涪陵区农业农村委成立了农田宜机化改造工作小组,邀请“土专家”开展农机本地化改造,确保改造质量。何国全就是工作小组中的一员。

  “针对梯田改造的成本问题,我还创新了大小挖机加推机工作的方式,每亩梯田的改造成本比过去至少节约2000元。”何国全满是自豪。

  “农田宜机化改造后,农机的数量和品种都大幅增加。在农机的推广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我们就请专家来解决。”潘学锐说。

  在重庆农业科学院,农机所所长庞有伦同样在思考丘陵山区农机本土化问题。“重庆丘陵山区多为小块耕地、黏性土壤。”庞有伦说,“轮式拖拉机碾压犁底层,水田泥脚一年比一年深,机器容易下陷。”为此,庞有伦团队研发出30马力水旱通用轻型履带拖拉机,能满足水田和旱地多场景作业需求。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