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构建有利于基础研究的制度体系
http://www.CRNTT.com   2023-06-28 09:03:45


 
  建立效率导向的基础研究项目组织制度。科技竞争逐渐向基础前沿前移,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愈加紧密,中国基础研究不仅要实现前瞻性和引领型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而且要为核心技术突破提供源头支撑。随着基础研究范畴的拓展,基础研究的组织管理愈加复杂,不仅包括以自由探索为目的的纯基础研究活动,也包括战略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活动和市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活动。因此,我们需要以提升基础研究组织效率为目标建立健全基础研究项目组织制度。一是建立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科学问题常态化凝练机制。发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实验室等机构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引领作用,从学科前沿、科技态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安全等长远需求和战略全局出发,持续开展科学问题的凝练。二是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选题机制。除了以自由探索为主的自下而上的项目申请外,加强对前瞻性基础研究、前沿引领技术、战略高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探索实施推荐申请机制,支持信誉良好的专家、机构或管理人员等直接推荐基础研究项目,让有想法有能力、勇于创新的科学家能够得到支持。三是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科研团队。以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为主要着力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资助方式由“支持项目”向“支持团队”转变,为基础研究人才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和保障,使科研团队逐步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形成自有能力,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

  建立动力导向的基础研究环境保障制度。为科研人员减负、放权、赋能,加强对基础研究活动的服务保障,让真正致力于基础研究的优秀人才可以心无旁骛做研究。当前,中国在基础研究环境改善方面出台了大量的改革举措,但还未能有效落地,导致科研人员缺乏从事基础研究和自由探索的意愿。因此,我们需要以激发基础研究人才研究动力为目标建立健全基础研究环境保障制度。一是完善基础研究项目和人才评价机制。遵循基础研究规律,从取得基础研究突破需要的资助机制和人才管理机制出发,健全基础研究项目分类评价制度,落实基础研究人才长周期评价机制。二是建立宽容失败的基础研究环境。基础研究往往路径不清楚、方法不确定、失败率较高,需要在全社会营造自由宽松、宽容失败的环境,使基础研究人才可以大胆探索、潜心研究。三是加快基础研究人才的收入构成改革。调整基础研究人才基本保障和绩效比例,稳定支持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队伍,使科研人员可以长期潜心研究重大问题。四是强化对基础研究人才的生活保障。加强人文关怀,对基础研究人才尤其是处于科研生涯早期的青年人才,在医疗、子女教育、住房等生活方面解决其后顾之忧,调动他们从事基础研究的积极性。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