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许倬云: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http://www.CRNTT.com   2023-07-07 19:10:12


 

  即将出版的《经纬华夏》,与《万古江河》一样,有着一以贯之的“大关怀”。许倬云在新书末尾《余白》中描述这般继承性:“我平生著作,其计划与开展的过程,以《万古江河》最有特色。……这本书稿即将完成,本打算作为《万古江河》的续编,以补充过去陈述的分析以外,又在别的层面进行一些讨论,以说明中国这一华夏共同体,如何可以经历数千年而不败。这本书写作过程中,我的想法逐渐改变,终于走了完全不同的路线,可以说与《万古江河》居然脱钩,全然不同了。”他阐述两书的相同与不相同,“如此改变,是顺着自己的思考路线发展,顺其自然;而且因应着考古材料的众多,有一半以上的论述是有关考古成果的启示,而并不限于传统的文献资料所记载的范畴。”他觉得高兴的是,居然在整理地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时,他找到了一个缺口:将“祝融八姓”的扩散,与龙山文化后续者大汶口文化的衰退,结合为一个相关的现象,而归结于距今4000年世界气候普遍乾旱、寒冷的现象。而且,在如此转移之后,中国的古代居然就从新石器时代转变为青铜时代。

  在《经纬华夏》中,许倬云赞叹中国文化经历多次调整磨合后,呈现出来的包容性:“如此特色,在世界其他文化形成过程中,甚为罕见——很少有地理上如此完整的一片空间,作为族群融合的场所。于是,从本书陈述的时间看,中国文化跨度近万年,少说也有六千年。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这一个例极为独特。”他希望经由这本书,让国人知道——“天地之间应有如此的中国”。

  许倬云一直主张:读书固然重要,更要读“社会”这本大书——制度、规章、书本,往往与当下发生的社会现实存在相当程度的距离。九十多岁了,他还保持着少年时的习惯,每天看《纽约时报》《大西洋杂志》等英文报刊,以及两岸的中文资讯,为这个变化剧烈的世界心怀忧虑。限于身体他已经三年足不出户,但不妨碍他对新技术的关心、思考。对于个人主义之下日渐疏离的人伦关系,他显得忧心忡忡。“人工智能会对包括历史在内的人文学科造成什么改变?”他回复道:“我不担心AI超越我们,我担心我们忘了别人——人跟人之间不再有面对面的接触,人把自己封锁在小盒子里边,忘了外面有血有肉的别人。”

  作为华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许倬云在自身领域的卓越贡献,也让他成为当之无愧的华人榜样、成为“2022-2023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大奖”的获奖者。7月8日19:30,“世界因你而美丽——2022-2023影响世界华人盛典”将与全球华人一起见证榜样力量,向包括许倬云在内的杰出华人致敬。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