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更全面的人”
http://www.CRNTT.com   2023-07-15 12:52:00


 
  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给大学专业教育带来更大挑战。徐雷举例道,眼下正是大学招录季,今年,人工智能专业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但就全球来看,人工智能发展也给各行业带来冲击,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较低层级的算法工程师。由此,大学也有必要思考:面向未来社会,人的价值该如何体现?大学对人才培养的传统定义或有必要“刷新”,通识教育似乎也走到了改革的十字路口。

  事实上,通识教育20世纪40年代兴起于美国一些精英学府,其核心理念正是倡导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而不是培养工具式的人,这一教育理念此后也得到全球高校的认可。

  在国内高校,随着通识教育纷纷落地生根,过去20多年来,不少大学在探路过程中,也始终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但不论是清华大学的“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通识课程探索,还是复旦大学推出的“人文科学相互交融”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中国政法大学推行的文明史与法学教育融合的通识课程实践等等,基本都强调培养学生广博的视野、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懂得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对世界怀有更大的包容性。

  就业“专业对口”,将越来越难实现

  “无论你是否喜欢,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超星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史超分析,技术的发展也将直接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变数”。

  过去,企业经常抱怨大学培养的人才和行业岗位的需求不对接,而放眼未来,不少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希望的所谓“专业对口”,将越来越难实现;另一方面,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将发生变化,从过去简单把招聘的人看作劳动力,到今后越来越重视人的洞察力。

  “这也提醒我们,大学的通识教育不应该再为了帮助学生从事某个职业做准备,而是应该为学生未来能应对不同的职业需求、实现终身发展做准备。”在史超看来,这实际上也意味着,大学通识教育中原本就重视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愈发重要。所谓批判性思维,即是帮助学生理解看到的世界并对它进行评估、分析、推理、创造的能力,具备理解问题本质的能力。这也对高校整个课程体系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亚马逊云科技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峥教授曾在上海纽约大学任教,既是人工智能科学家又是工程师,业余时间也是文学艺术的发烧友。在他看来,通识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取独立科目的知识。在社会中,让每一位工作者在行业中游刃有余的,其实是从不同的专业训练中获得的“专业通识”。而且,每一种专业有各自的专业通识。比如,科学家相信纷繁复杂现象的背后存在着简洁明快、具有强预测力的模型;工程师认为“魔鬼在于细节”,对复杂性有着深刻的理解,致力于打造平衡细节和性能的产品;艺术和人文学者则更关注叙事结构、叙事能力和叙事自由;金融类人才关心投入和产出,对人的非理性的理解甚至超过心理学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