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人工智能时代需要“更全面的人”
http://www.CRNTT.com   2023-07-15 12:52:00


 
  张峥直言,目前,专业通识在大学教育中既不相通,也不通用。如果专业通识无法下沉为普惠教育的一部分,最终,我们的教育很可能会培养出大量“只拥有单一视角的人才”,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数字赋能高等教育”将有全新内涵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影响的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徐骏介绍,今年9月,哈佛大学的人工智能CS50bot就将进入计算机课程,成为学生的“导师”。某种程度上说,“精力无限”的人工智能导师可以适应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进度,为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带来可能。

  徐骏认为,放眼未来,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重新组织通识教育,包括推进跨学科学习、无边界学习等。

  在徐雷看来,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将使“数字赋能高等教育”衍生出新的内涵,尤其对于更关注学生能力培养的通识教育而言,“系统升级”正当其时。

  “人工智能加持下的数字赋能,绝不是传统的慕课,或者共享通识课程。”徐雷举了个例子,国外已有大学联盟开发人工智能帮助学习的大模型,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设置的80个观测点,每周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报告,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徐雷说,人工智能可能使大学通识教育的形态发生改变,比如,推动教师共同体的构建,让最有趣的老师和同学之间互相激发。当然,优秀的老师之间也会产生同行压力。当最优秀的人群聚集在一起,达到临界状态,必然会产生“化学反应”,最终激发创新思维的诞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