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地理学的眼光
在韩茂莉眼中,学术终究是为大众服务的。她不仅注重钻研教学方法,用深入浅出、灵活生动的讲法,让学生爱上历史地理学,还写作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等通识教材。她写给大家看的历史地理学普及读物《大地中国》问世后就入选多个书榜,受到读者欢迎。里面的一些话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我们今天吃的谷子、水稻竟是中国古代先民驯化的结果,之后这些人工培育的农作物沿着不同线路传播到四面八方;“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与江南涌现出的诸多杰出人才也有密切关系。
在历史地理领域耕耘数十载,很多看似寻常的现象和人尽皆知的常识,在韩茂莉眼中都藏着新问题,可能有新发现。《大地中国》有一个章节解读了一种在中国乡村由来已久的现象——赶集。韩茂莉提出,“赶集”蕴藏着一个地理问题,即赶特定市集的农民是固定的,他们有时会赶单日集,有时会赶双日集,要看有没有农产品。如此一来,互补出现的市集勾勒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完整的客源区,这就是所谓的“十里八村”。而后,韩茂莉又证明了: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民最远的认知空间也正是赶集的客源区范围。
能在寻常中发现新意,提炼出新观点、新认识,并非一蹴而就,这需要一种地理学眼光。早在上世纪80年代赴黄土高原进行综合考察时,韩茂莉就开始关注赶集这一现象。经过长期的阅读和思考,这层“窗户纸”才终于被捅破。
“你知道山东和山西为什么隔得这么远吗?他们的分界是哪座山?”韩茂莉问我们。“这可真没想过。”我们答。她娓娓道来:今天的山东、山西,并非古代的山东、山西。大约在商周时期,古人口中的山东山西,以崤山为界(在今河南省灵宝市)。与崤山相对的就是著名的函谷关,以函谷关和崤山为界,就构成了时人心目中的关东、关西、山东、山西。西汉中期,汉武帝将关中传统空间向四方扩展,函谷新关与太行山构成的共同界线,成为关东、关西和山东、山西之界。南宋时,金王朝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设置了山东东路、山东西路两个行政区,其范围与今天的山东省非常接近,这就和原来以太行山为界的“山东”完全不搭界了。从金代延续到明清,“山西”还在山西,而山东和山西之间隔出了一个河北。“这是从汉代开始一直到明清,一系列历史地理演变的结果。”韩茂莉说。
采访最后,韩茂莉推荐了《地理学与生活》一书,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发现地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收获乐趣。这本书是世界地理学界的经典之作,其中涉及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形态的变化、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