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台湾义务教育历史教材“去中国化”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23-11-05 00:14:58


 
  三、“去中国化”手法的三种历史叙事方式

  接着要进一步探讨“去中国化”手法在台湾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主要表现,是把历史相对化、对中国历史的贬低评价和从他人视角讲述三种历史叙事方式。这三种历史叙事方式的内容如下:

  (一)“历史相对化”

  “历史相对化”的表现主要是在教材对台湾历史,特别是台湾与中国大陆历史关系的描绘中。这种策略常倾向于淡化,甚至否认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历史纽带,强调台湾历史的特殊性,尝试进一步削弱台湾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联系。该策略通常通过挑选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或者对特定事件进行特殊解读,从而实现对台湾历史的相对化。

  “历史相对化”作为一种“去中国化”的策略,对台湾青少年的身份认同无疑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策略通过弱化中华文明在台湾历史中的角色,放大其他文化和历史的影响,可能导致台湾青少年对自身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的淡化。这种方法削弱了台湾与大陆历史的联系和连续性,可能导致青少年对中华文明对台湾历史和文化的贡献产生误解。

  (二)“对中国历史的贬低评价”

  此手法主要通过对中国大陆历史事件的消极、负面描述和评价,强调台湾和中国大陆历史的差异,塑造了一种“他者”的形象。这种策略往往通过过度强调中国大陆历史中的负面事件或人物,或对中国大陆历史事件进行片面或偏颇的解读,达到对中国大陆历史的贬低评价的目的。

  “对中国历史的贬低评价”的策略可能对台湾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这种手法通过削弱、贬低或忽视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可能导致青少年对自身的中国人身份产生疑虑,甚至可能培养出对中国人身份的一种负面心态和消极态度。

  (三)“从他人视角讲述中国历史”

  这种手法主要采用他人视角,主要是一种日本殖民者的视角,来叙述台湾的历史和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更多地关注外来力量对台湾的影响,以扭曲台湾历史是中国历史一部分的事实。这种策略通常通过选择性地叙述殖民者在台湾的政策或事件,特别是殖民统治时期对台湾社会经济的贡献,以此弱化台湾青少年对中国的历史认知和评价,进而受到这种“他人视角”影响而产生偏差的潜移默化和心理暗示的作用。

  “从他人视角讲述中国历史”最容易对台湾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此种方法将焦点放在其他文化和历史对台湾的影响上,比如从日本殖民者的视角叙述历史,可能使得青少年对日本的殖民统治产生错误认知,把“殖民”误解为是“开发”;同时,又强化了第二种叙事方式对台湾青少年自身作为中国人的身份的负面情绪,甚至是误解。

  四、案例分析

  接下来是通过三个历史教材中的关键历史事件的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去中国化”手法在台湾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具体运用。这三个案例分别是郑成功治理台湾的历史、刘铭传治理台湾的历史以及“抗日三猛”抵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

  (一)郑成功治理台湾的历史案例分析

  在旧版本,也就是“101和104课纲”下的历史教材中,郑成功治理台湾的时期被描绘成一个独特的阶段。郑成功被塑造成一位英勇而智慧的领导者,他成功地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并在台湾推动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篇幅为8页、1900字。然而,在新版本,也就是“108课纲”下的历史教材里,郑成功治理台湾的历史不仅被塑造成孤立的历史,而且郑成功本人也被塑造成一位外来者,其明朝将领身份被刻意抹去。此外,对郑成功的贡献和治理也存在贬低和消极评价的现象。郑成功这段历史被缩减到只剩3页、760字。后续的分析将探讨这些“去中国化”的手法如何在这段历史叙事里体现。

  1.“历史相对化”

  (1)翰林版教材:郑成功,明朝将领,台湾的开垦者

  在“104课纲”下,翰林版历史教材在描述郑成功治理台湾的历史时,强调了郑成功的身份和贡献。具体内容主要讲述的郑成功,原名郑森,蒙明朝朝廷赐姓“朱”,并赐名为“成功”,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国姓爷”或“郑国姓”的由来。他先在澎湖安营扎寨,然后带领军队前往台湾,在当地汉人的协助下,顺利攻下普罗民遮城,最后荷兰长官揆一投降。从此,郑氏家族三代统治台湾,成为台湾历史上第一个由汉人建立的政权。他推动了汉人社会的发展,实施军屯制度,推动土地开发,并受到儒家思想的深深影响,招募文人,设立学校,推动文教事业,使传统的中国行政制度和儒家文化在台湾传承和发展。⑭p.32-36

  (2)龙腾版教材:郑成功,一位外来者,与台湾高山族的冲突

  在“108课纲”下,龙腾版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显着的调整,历史的叙事焦点转向台湾人的角度,例如,这部分教材强调了“在郑氏时期引入的中国政治、文教制度,以及大量的汉人移民到台湾进行开垦”以及“对中部原住民的攻击”,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心,营造出一种汉族从大陆来到台湾,并与台湾高山族产生冲突的假象。这样的描述,将汉族移民到台湾开垦、台湾人是汉族、台湾社会是汉族社会这些中国历史事实,改变为台湾高山族受到郑成功到台湾的干扰的故事。⑮ p.20, 39, 41, 120

  2.“对中国历史的贬低评价”

  在对郑成功的评价上,两种教材体现出显着的不同。历史评价对身份认同的影响至关重要。

  1)翰林版教材:郑成功积极开发了台湾

  翰林版教材对郑成功的评价正面且积极,重点突出他在台湾的统治确立了汉人社会,推动了汉人的定居和垦殖,使得他们在社会上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实施郡县制和科举制度,都使得传统的中国行政制度和儒家文化在台湾得以传承和发展。甚至清朝光绪皇帝也对他的贡献表示过赞扬,认为他为台湾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⑭p.32-36,81

  (2)龙腾版教材:郑成功出于自身利益而“利用”台湾

  相比之下,龙腾版教材对郑成功的评价则显得相当负面。例如,该教材指出郑成功“为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决定扩大耕地面积,导致原住民面临更为严重的生产危机”。⑮p.20这种表述试图低估郑成功的贡献和影响,把这位民族英雄贬低为一位利己主义者,他在台湾的开发和治理都是出于一己私利,这里也贬低了这段台湾史的地位。

  (二)案例二:刘铭传治理台湾的历史案例分析

  在旧版本的历史教材中,刘铭传治理台湾的历史得到了特殊关注。作为清朝末年的一位重要官员,刘铭传在台湾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推动了台湾的现代化进程。这段历史的篇幅为17页,约2900字。然而,在新版本历史教材里,刘铭传治理台湾的历史被塑造为与中国大陆历史基本无关的阶段。同时,对刘铭传的贡献和政策也存在贬低和消极评价的倾向。龙腾版把刘铭传的历史叙事压缩到只剩半页、57字。在下文中,必须详细探讨这些“去中国化”的手法如何在刘铭传治理台湾的历史叙事中体现。

  1.“历史相对化”

  (1)翰林版教材: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由中央派员到地方进行开发

  该版本的教材将台湾置于清朝统治的大背景下,明确指出“1885年(光绪十一年)将台湾设为省,并以刘铭传为首任巡抚”。这段描述清晰地显示了清朝对台湾的主权以及刘铭传的角色,其中刘铭传的部分约500字,凸显了这段历史的重要性。⑭ p.82

  (2)龙腾版教材:台湾是疆域边缘、附属之地

  在这个版本的教材中,刘铭传的历史被放置在“帝国的边缘——传统帝国的统治”的框架之下,描绘了清朝统治下台湾的边缘形象,并强调“台湾只是附属于福建省的行政区域”。⑮p.62这种叙事方式淡化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事实,尝试疏远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系和政治联系。

  2.“对中国历史的贬低评价”

  (1)翰林版教材:强调清政府在台湾进行现代化的成果

  翰林版教材强调了刘铭传在台湾的贡献,如积极推动开山抚番政策、购置轮船、架设电报线、设立邮政总局以及修建从基隆至台北的铁路等一系列现代化设施,使台湾在当时成为全国各省中现代化进程最快的一省。⑭p.69-84

  (2)龙腾版教材:突出刘铭传对高山族的负面影响

  龙腾版教材对刘铭传的治理手段和政策给予了负面的描绘,例如提及他对原住民社会的影响,以及在推行开山抚番政策过程中耗费的大量人力物力。然而,对于刘铭传在台湾进行的现代化建设等积极成果,龙腾版教材却完全不提及,这种带有严重偏见的表述,正是对中国历史的负面评价体现。⑮p.23-24

  3.“从他人视角讲述中国历史”

  (1)翰林版教材:未提及日本殖民统治者在台湾的影响,这符合中国史的叙事方式,关注的是台湾的被割据和重回祖国。

  (2)龙腾版教材:倾向于强调日本殖民统治者对台湾的“建设”

  龙腾版教材在描述台湾历史时,明显倾向于突出日本对台湾的“建设”和贡献。在简化和扭曲刘铭传治理台湾之后,教材重点强调日本在台湾引入的现代化经济“建设”,如设立警察体系与保甲制度——一种日本殖民时期的地方自治机构,以及各种基础设施“建设”。⑮p.133-137

  这些措施实际上是日本对台湾实施严格统治的手段,但却被描绘为一系列的“建设”,显然是对历史的扭曲。而且,这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实际上是在巡抚刘铭传的任期内奠定的。可以看出这不是一种中国史叙事方式,而更像是日本殖民者的叙事方式,明显体现了“书写他者”的操作,目的在于切断台湾与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联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