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生态治理让阿拉善“增绿”又“生金”
http://www.CRNTT.com   2023-09-12 17:01:56


  中评社北京9月12日电/据科技日报报导,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暨荒漠化综合防治现场会上,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盟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大家置身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感受的不是烈日灼身,而是葱郁的梭梭林带来的清凉感。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副院长高广磊教授说:“不虚此行,意犹未尽。阿拉善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科技支撑、产业结合、全民参与的综合防治道路,将为我国乃至全世界荒漠化治理提供典型样板,贡献阿拉善智慧。”

  内蒙古阿拉善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境内有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三大沙漠,还有阿拉善大戈壁与巍巍贺兰山。千里瀚海,千年胡杨,长久以来,阿拉善盟因地貌而闻名,而今,则因卓越的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效果享誉全国。

  贺兰山生态保护取得显着成效

  盛夏的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空气清新,护林员刘学文将食物、水、GPS定位仪等逐一装进背包,打开手机上的智能巡护App,和其他两名护林员一起开始了一天的深山巡护工作。途中,他们常常会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岩羊、马鹿同行。

  “以前这些野生动物都在深山腹地活动,现在生态环境好了,它们下山的频次越来越高,有时一次能遇见100多只岩羊。”在贺兰山保护区工作了37年的刘学文,谈起岩羊、马鹿这些“老朋友”,有说不完的话。

  贺兰山是阿拉善的“母亲山”,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黄河、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及西北、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从头顶的参天大树,到脚下的动物脚印,贺兰山哪里发生了什么变化,刘学文都了如指掌。“我亲眼见证了贺兰山从采伐到进入全面保护的转变历程。”他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由于过度开采和超载放牧,贺兰山生态环境一度遭受严重破坏,林草植被明显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动植物种群数量锐减。

  2000年之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启动,阿拉善盟果断停止了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天然林抚育间伐和木材销售,围绕贺兰山生态保护建设目标,突出资源管理、生态修复、科研监测等重点全面开展工作,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阿拉善盟林草局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地管理科科长代瑞介绍,贺兰山保护区自1992年成立以来,以资源管理、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及科研监测等重点工作为抓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野生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环境,维护了森林生态系统平衡,保持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阿拉善盟启动实施了贺兰山保护区及周边环境整治行动、内蒙古贺兰山地区生态环境隐患集中整治攻坚战和内蒙古贺兰山地区生态环境隐患精准治理攻坚战。

  如今的贺兰山,森林面积由过去的36.8万亩增至58.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1.6%提高到57.3%;野生动物岩羊由1.6万只增加到5万余只,马鹿由2000多头增加到7000多头,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也在此“定居”;山间明流由13条增加到21条。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