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18日电/当前中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持续低迷的低生育态势,影响着中国社会总体可持续发展。
北京日报发表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文章称,生育是内含经济理性的行为,主要由于生育的成本、风险和代价太高,而生育的收益、效用和回报相对较少,普遍进入成本约束型低生育时期。生育友好既有对少生不生的包容,也有对多生优生的鼓励和支持。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是针对低生育、少子化、老龄化所包含的系统性人口危机而言的,其实质是支持生育和鼓励生育,以摆脱低生育的风险和困境。生还是不生?生几个?并不是简单的问题,这其中既有生育主体的实际考量,也受到了经济社会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是国家多级推动、中央到地方政府共同负责、企事业单位和全民共同参与的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维度思考和发力,遵循生育的文化友好、权利友好和福利友好三个基本逻辑。
生育的文化友好
文章分析,在文化和价值上彰显生育友好,实则也是孩子友好、母职友好、家庭友好、养老友好、国家友好和发展友好。生育的文化友好即认知友好,质言之,对家庭、国家与社会而言,新生人口是潜力无限、价值无限的希望人口与朝阳人口。生育作为人口再生产活动,属于社会劳动的一部分,其创造的社会价值值得尊重。生育文化,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都有一个共性特征,那就是生产和养育人的基本文化都强调一个子福——传宗接代、永续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女性作为生育主体,需要来自家庭和社会双重的“母职尊重”,这可以帮助职业女性维护好职育平衡关系,进而有可能适度提升生育水平。
生育具有价值性和人文性两个基本属性。要大力弘扬全社会和家庭、父母对孩子“独立生命体”的尊重、理解、包容和支持的大爱,而不是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固执于自我偏见的角度认识和塑造孩子,以及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溺爱、偏爱、无爱,要将爱与慈悲放到现代生育文化的灵魂深处。否则,即便低生育态势有所改善,也与人口的高质量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因为孩子如果在欠缺智慧之爱的环境中成长,难以成为真正的人才。
生育的权利友好
文章指出,多样性是生育的本来面目,给生育最大的包容才可能找到激发生育率回升的契机。出现低生育态势的社会,其生育政策所具备的最大包容性就是回归自由生育、自主生育的本来面目。“十四五”规划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推动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释放生育政策潜力。”彰显了新发展格局中与时俱进的人口发展观和人口治理观。应充分考虑到生育意愿的多样性和生态合理性。让生育两到三个孩子成为社会主流,这是摆脱低生育、少子化、老龄化危机的根本途径。为此,要早日促成第三次人口转变(核心是使低生育水平恢复到近更替水平区间)的到来。
生育的福利友好
文章认为,生育具有内部性(对家庭的影响)和外部性(对社会的影响),而且有正负之分。从全球治理的角度看,走生育福利化、社会化、国家化的道路是面临持续低生育挑战的国家共同的应对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