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黑科技”让“沉默”的文物“开口”讲话
http://www.CRNTT.com   2023-10-22 08:53:11


 
  计算机帮助文物专家快速拼接破碎文物

  如何让三星堆发掘出的这些精美文物与观众快速见面,在保留原有出土器物形态不变的基础上,又能呈现出它最初的整体面貌?文物专家最后决定,用3D的方式对文物的形态进行数字复原。碎片、变形、裂缝这些文物的病害,可以通过计算机扫描进行数据比对,并快速确认和整理,呈现在文物专家面前。在文物修复专家的指导下,计算机可以演算出诸多可能性,帮助专家快速找到决策依据。这是一种利用新科技的全新展陈方式,也是用数字技术认识文物的一种探索。

  团队介绍,数字修复技术的成熟需要经过不断学习与训练。随着数据的增多和案例的扩充,有望可以快速提升文物修复能力。同时,数字技术也可以辅助专家在模拟文物修复后的应力测试、绘制专业的考古线绘图等方面大大提升考古技术能力。

  跨学科交叉融合 文物研究保护新纪元

  现在的考古早已不是我们印象中仅靠一把铲子和皮尺挖一挖、量一量的时代了,而是有更多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研究方法参与其中。文物研究逐渐引入了多个学科、多种技术手段,成为了顶尖科技综合实力展示的平台。

  碳十四年代测定 三星堆文物为商代晚期

  “黑科技”一:年代测定。上世纪八十年代,三星堆1、2号坑发掘时,受到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三星堆的出土年代一直没有明确的时间判定,2020年启动的祭祀坑的系统发掘解答了这个谜题。在发掘中,考古人员在显微镜下将竹炭屑挑选出来,对挑选出来的竹炭屑按照实验室流程进行前处理,一系列操作后,在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仪上完成了碳十四年代数据测量,最终揭晓三星堆文物的年代属距今30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

  天、空、地协同感知系统 获取更清晰三维信息

  “黑科技”二:感知监测。由卫星、无人机和地面监测感知仪器组成的天、空、地协同感知系统,为大型野外考古遗址提供了全方位、多尺度的智能监测。这是我国第一颗服务于文物领域的小卫星“立方星”,不仅可以采集可见光光谱,还采集覆盖红外线到紫外线的跨电磁波谱信息。空的主角则是无人机,巡航速度每小时可达几十公里,对遗址进行低空近景监测,可以获取更为清晰精细的三维状态、特征等信息。目前,天、地、空系统主要应用在监控旷野中无人看管的大遗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