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月11日电/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强调“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农业的出路在于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又在于持续推进科技进步和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只有坚持“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建成农业强国。
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光明日报发表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蒋永穆文章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基于农业技术创新和经营体制改革,中国在持续保障粮食增产、农业社会化服务增效和农业产业提质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但农业现代化进程仍然相对缓慢。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是新时代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依靠科技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是由中国农业的生产经营基础所决定的。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并非农业强国,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人均耕地资源匮乏。目前中国拥有耕地资源约占全球总量的7%,总量位列世界第三,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二是土地条件有限。全国现有耕地质量的平均等级为4.76,基础地力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且短时间较难改善的耕地面积占比高达21.95%。三是农地利用效率低,面临着人口外流导致的农地抛荒、弃耕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农业生产力,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
新时代中国农业现代化有了更高的目标定位,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现代化要保障更高的生活水平,适应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所带来的农产品消费提档升级,特别是保障优质农产品的供需平衡,提供更多量、更多样和更安全的农副产品,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二是农业现代化要提供更多的功能服务,着眼于从产品性农业向功能性农业转型的趋势,逐步强化农业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发挥农业的生态、人文、康养与社会价值功能,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三是农业现代化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生产经营模式,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实现上述这些目标,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发展的相关体制机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科技驱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文章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科技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重点是持续深化数字、生态和生物技术的创新及运用,孕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发展“数字农业”。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分析、设计、控制,确保农业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聚焦农业数字化标准体系的构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主体的技术培训和数字治理能力的提升等,着力推动基于数字技术的农业生产流程再造,不断拓展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创新农业产品及服务的消费场景。
以生态技术为支撑,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改变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践行农业绿色低碳生产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绿色农业,一方面应抓好生态技术这一基础支撑,尤其是加快发展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物质循环、耕地保护、土壤修复、作物营养管理等方面的现代生态技术;另一方面应基于技术创新与运用,深入推动土地等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确保农业高效产出与生态持续优化的动态演进及长效平衡。
以生物技术为支撑,发展“生物农业”。生物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结合,能够极大提升农业生产力,夯实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加快生物技术的创新研发和实践运用,是突破传统自然生产力局限的一个重要手段。加快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基因改良、生物防害和微生物利用等方面的运用,可以开拓新的技术应用场景,对生物内在机能进行定向干预,生产出更多更符合生产生活需要的农业产品,突破粮食增产的生物性局限,更好保障粮食及食品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