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网评:“嘴替”可以代替表达但不能代替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24-01-22 12:04:49


  中评社北京1月22日电/网评:“互联网嘴替”可以代替表达但不能代替思考

来源:红网  作者:梁宇飞

  “怎样高情商回复领导”“你说出了我一直不敢说的”“会说就多说点”……如今在互联网上,发言犀利,风格鲜明的“互联网嘴替”受到不少网友的追捧。上周,中国青年报选取一些青年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成的受访者认为“互联网嘴替”迎合了部分人追求“爽”的心态。(据1月20日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消息)

  “互联网嘴替”用以形容那些能够帮助大家说出心里话,直接流畅表达出相应观点的网友。在面对网络上层出不穷的事件,难以确定自己的角度和立场时;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棘手问题和生活压力时;寻找一个“嘴替”似乎能够解决我们的“表达困难症”,抒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情。但如果过度依赖“嘴替”,只顾着吸纳他人观点而缺失了独立思考,久之就有可能造成自我“空心化”,陷入到“网络失语”的境况当中。

  客观来讲,“嘴替”的存在有其积极的一面。作为互联网及社交平台发展的衍生物。一方面,“互联网嘴替”适应了网络快节奏传播的趋势与特点,具备通俗,简单,直接,平易的特征。迎合了当前网络环境下受众自我表达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为广大网友尤其是青年群体提供了一个传达自我情绪,缓解生活压力的窗口。“嘴替”的亮点在于共情,在于通俗直白的语言,在于其站位的接地气,它代替网友对现实中的挫折与不公予以不顾情面的回击,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人的情绪价值。对于越来越敢说的“Z世代”来讲,“嘴替”也传达了一种“精神内耗不如稳定发疯”的生活态度。

  但与此同时,有一些“嘴替”走偏了方向,变成了“硬怼”甚至骂人,极端化的情绪宣泄成分增加,而理性、轻松、幽默的语言难觅;简单化、轻浮化的表达方式成为主流,而语言之美和意见传达的巧妙性却愈发少见。要明白的是,情绪表达要注意“度”的问题,一旦越过合理区间,就会让观点和情绪走向失控。“嘴替”,不能成为被戾气裹挟的“网络打手”。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