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呼吁有现实考虑。据他介绍,目前国内高校在培养人工智能人才时会遇到现实困难:构建自己的AI大模型往往受限于GPU显卡等硬件限制,“要去购买什么(设备)它都不卖给你,整个(大模型)训练只能勉强进行”。借着这次调研机会,他抛出了校企合作的设想:让学生在校学完基础课程以后,就到企业参与更前沿的技术开发,参与AI大模型等相关工作,培养面向未来的“AI+X”人才。
“人工智能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是新的工业革命。”在上述调研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也谈到,人工智能进展快速,但相应的治理也非常重要,背后存在着巨大的人才需求。
需主动应对“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
“新质生产力的源头在科技创新,落脚点在产业升级,关键因素在人才支撑。”全国政协委员、知乎创始人周源谈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高精尖缺”的科技人才,还要有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等。
这与产业一线管理者的切身体会不谋而合。近年来,新能源企业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与科技行业的一家头部企业联合研发了AGV智能调度系统,不仅完全实现了AGV代替高强度的人工搬运,还让生产过程可管可控、可分析。该企业智能制造业务经理张涛介绍,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的车间只需十几名工程师便可应对以往耗费大量人力的工作,不过对一线劳动的工程师要求也更高了,他们往往需要掌握计算机编程语言,学习计算机、数学、电子、控制工程等相关专业技能。
这也是当前许多行业领域普遍面临的新挑战:随着“黑灯工厂”越来越多、无人驾驶逐渐落地、“机器换人”越发普遍,许多工作岗位不再需要那么多人,对劳动者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该如何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