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台湾民心民意和社会力量演变态势与影响
http://www.CRNTT.com   2024-05-15 00:14:59


要把握台湾民心民意变化,辩证处理好国家发展与国家统一的关系,强化反独促统。
  中评社╱题:台湾民心民意和社会力量演变态势与影响 作者:唐永红(厦门),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台湾民心民意、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在近30年的逐渐演变过程中已发生结构性翻转。这从基本面上决定了当前台湾各政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的竞争力,进而注定了台湾的政治生态,也影响到台海局势以及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民进党已进入“政治正确”的“政治收获期”,具有长期执政台湾的可能性,幷凭藉岛内民意支持,藉机美国对华政策改变,勾连外部势力,奉行敌对性的两岸关系政策,日益严重地损害国家在领土、主权、安全、发展等层面的核心利益。当前的两岸对抗态势在延续中可能激化,台海随时风起云涌,甚至掀起惊涛骇浪。中国大陆有必要调整对台策略与政策,辩证处理国家发展与国家统一的关系,强化反“独”促统,有效增进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与统一意愿。

  台湾2024选举1月13日落幕,已执政两届近8年的民进党的候选人赖清德以40.05%的得票率击败国民党候选人侯友谊(33.49%)、民众党候选人柯文哲(26.46%)而胜选。民进党即将开启第三届的执政之路,打破了台湾选举政治中政党最多连续执政两届的常态。这难免让两岸各界甚至国际社会颇感意外和好奇。选后关于台湾2024“大选”及其影响的讨论铺天盖地,各执一词。厘清决定胜选的主要根本性因素,对于中国大陆准确把握台湾政局与台海局势走向,幷相应制定适宜的对台策略与政策以推进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至关重要。

  一、台湾民心民意与社会力量的主要态势

  台湾社会自1996年实现政治转型,实行政党政治与选举政治。在一人一票的选举政治情形下,胜选的唯一逻辑就是获得相对多数的选票。因此,把握台湾民心民意与社会力量的态势,乃是预测选举结果、预见台湾政局走向的钥匙,也关系到对两岸关系、美台关系乃至中美关系的发展态势的准确把握。正是基于这种把握,特别是对台湾民众对各政党的偏好变化的把握,笔者早在2016年台湾“大选”后接受香港中国评论通讯社采访时就曾预言,4年后如果台湾的安全与经济没有出现明显恶化,民进党继续执政将是大概率事件,甚至可能有12年的执政机会。2020年“大选”后笔者接受中国评论通讯社采访时再次预言:4年后如果台湾安全无虞、台湾民生经济没有明显恶化、民进党当局没有继续出现较大的贪腐与反民主反自由等不公不义问题,民进党将继续执政。2020年、2024年“大选”已经兑现,对202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笔者仍作此预言。

  笔者早在2014年台湾太阳花反服务贸易协议事件之后的民意调查中就发现,民进党通过近30年的社会意识形态工作,已经彻底改变了台湾社会的民心民意(民进党相较于国民党已获得了较多民众的认可与支持;特别是在两岸关系的性质定位与发展取向方面的立场与主张,已获得了多数民众的认同与支持),彻底翻转了台湾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结构,进入到“政治正确”的“政治收获期”,因而已具有长期执政台湾的可能性。

  历次内外部民意调查结果以及历届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中国、民两党的候选人得票率的此消彼长之变化,都显示自1996年政治转型以来,台湾的民心民意、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在近30年的逐渐演变过程中已然发生了以下几个攸关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走向的重大质变。

  一是政党力量方面。在“国退民进”的量变中,实现了从“国强民弱”到“国弱民强”的质变。长期蓝绿恶斗、政党轮替但幷未解决民生经济问题,加之柯文哲貌似有维护台海和平、两岸交流的能力,出现了讨厌国、民两党的所谓白营与“柯P现象”,以致民众党应运而生,幷在2024年“大选”中获得26.46%的得票率、8席“立法委员”。相较于2020年仅有国、民两党参选,在三个政党参加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情形下,国、民两党得票率都显着下降:国民党得票率从38.61%下跌到33.49%,民进党得票率从57.13%下跌到40.05%。

  二是群众基础方面。在“蓝消绿长”的量变中,实现了从“蓝大绿小”到“蓝小绿大”的质变。实际上,除了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蓝营政治势力的支持者之外,民进党的全部支持者、民众党的7成以上支持者与其余未参与投票的民众中的多数都是绿色的。本届“立法委员”选举中虽无一个政党过半,但113席“立法委员”中仍有57席的过半席次(民进党51席、民众党6席)是绿色的。民进党执政近八年来,台湾社会的蓝绿结构随着人口的新陈代谢毫无疑问已进一步“蓝消绿长”了。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近20多年来台湾经济长期减速增长以致呈现“闷经济”状态(低增长、低薪资)、及同期台湾政党恶斗与轮替幷未解决民生经济问题的背景下,部分台湾庶民,特别是那些曾经历过“钱淹脚目”时代的年长庶民开始觉醒,以致出现了厌恶蓝绿恶斗、超越蓝绿政治企图、诉求民生经济的“韩流现象”。

  三是对中国的国家认同方面。在中国认同日渐疏离的量变中,实现了从认同“两岸一国”到认同“一边一国”的质变。2014年的内外部民意调查显示,约67%的台湾民众抱持“一边一国”或者“一中一台”的国家认同;勉强认同两岸同属一个国家(无论叫什么国号)的不到15%。近10年来,随着民进党“去中国化”政策措施透过教育、舆论与政治体系持续推行,随着台湾人口生老病死、新陈代谢,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必然进一步疏离。

  四是统“独”意愿方面。在“统消‘独’长”的量变中实现了从“追求统一”到“追求分裂”的质变。2014年的内外部民意调查都显示,约8成台湾民众希望维持现状,但近6成民众希望将来有机会“独立”,赞成两岸最终应统一的比例不到两成。近10年来,在民进党“去中国化”政策措施的持续推行下,随着台湾人口不断的新陈代谢,台湾民众的统“独”意愿毫无疑问已经进一步“统消‘独’长”了。

  五是统“独”力量方面。在“统消‘独’长”的量变中实现了从“统大‘独’小”到“统小‘独’大”的质变。当前,岛内“台独”分裂势力已经做大做强,爱国统一力量几近消亡。甚至当前岛内统派在台湾社会成了“过街老鼠”,特别是在民进党绿营政治势力的打压下,统派在岛内的生存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困难。

  与此同时,台湾社会经过长期的演变,大多希望台海和平、两岸交流,进而台湾安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但“只经不政”(愿意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但拒绝统一甚至谋求分裂),以及希望承认“中华民国”存在、加入联合国幷拓展国际空间,要求大陆撤除飞弹、放弃武力,乃当前台湾社会不分蓝绿的共同的核心诉求。

  此外,经历了政党轮替但经济发展持续减速的岛内广大庶民开始反思、觉醒,但多只是“经济觉醒”,尚未“政治觉醒”,尚未认识到中国大陆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主要中心、越来越接近世界经济中心的形势,台湾民生经济搞不好的根本性原因就在于台湾当局搞不好两岸关系而导致台湾经济体被边缘化,亟需整合利用包括中国大陆的全球化中心地带的资源要素与市场需求来发展自己(台湾是一个资源要素与市场腹地十分有限的浅碟型小规模经济体,其发展高度有赖于国际化甚至全球化的有效运作,以便整合利用岛外特别是国际化与全球化中心地带的资源要素与市场需求)。年轻世代,特别是还未工作的啃老族,在父辈提供的“小确幸”环境中尚未“经济觉醒”;而已经参加工作的年轻世代,因幷未经历过 “钱淹脚目”的时代,而简单地认为当前的“闷经济”乃发达经济体的常态。

  二、台湾民心民意与社会力量态势的成因

  台湾的民心民意、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质变,是由诸多因素长期综合作用形成的。以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与统一意愿为例。当前台湾民众特别是年轻世代的国家认同疏离、统一意愿微弱,既有客观层面的因素,也有主观层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但根源性问题在于近30年来以民进党为代表的台湾绿营政治势力刻意运用台湾社会内部的基于“一边一国”或“一中一台”定位幷运作的政治、教育与舆论体系,利用各种机会与条件,不断形塑“仇中”、“恐中”、“反中”、“台独”分裂意识形态,从而不断改变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与统一意愿的结果。所谓“天然独”,实则是“人造独”。

  事实上,近30年来,在对民心民意的争取、对意识形态的引领方面,民进党等绿营政治势力是坚持不懈、积极作为的;而自台湾开放“报禁”、“党禁”之后,国民党等蓝营政治势力在反对“台独”分裂方面,长期近乎作壁上观、无所无为;中国大陆方面除了开展相当有限的两岸交流工作之外,也基本上没有介入台湾社会内部各个系统去有效开展争取民心民意的工作。结果,台湾民心民意的走向与社会力量的演变可想而知。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与统一意愿的走向,内因在于台湾社会的政治体系、教育体系与舆论体系在两岸关系性质上的定位及其运作的影响;两岸交流只是一个外因,需要藉助内因而发生作用。近30年来,台湾社会内部基于“一边一国”或“一中一台”定位幷运作的政治、教育与舆论体系,作为内因日复一日地影响着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与统一意愿的变化,形塑着台湾社会的意识形态,不仅不支撑两岸交流这一外因以发挥反“独”促统作用,甚至冲销了两岸交流对于增进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与统一意愿的作用。

  这也是中国大陆对台交流工作多年但成效不明显的一个根源性因素。“交流”这个外因起正向作用的条件至今在岛内不具备,因此,不宜夸大两岸交流在国家统一中的作用,更难有水到渠成之效。当然,任何时候都要开展两岸交流以争取岛内的民心民意,但还得有适当的交流方式与交流政策。反之,没有坚持与贯彻“九二共识”这一政治基础与前提条件的交流政策,即“政经分离”的交流政策,不仅无助于争取民心民意、反“独”促统从而无助于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在岛内“去中国化”的背景下,反而客观上助长了台湾民众“政经取向分离”,沦落为助“独”抑统,为国家统一设置障碍。

  三、台湾民心民意与社会力量态势的影响

  台湾早已是一个实行政党政治与选举政治的自下而上的选举社会。在台湾的民心民意、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发生上述质变的背景下,民进党等绿营政治势力当前在两岸关系性质定位及发展取向上获得台湾多数民众特别是年轻世代的认同与支持,已经进入“政治正确”的“政治收获期”。这就是为什么在近几次“大选”中民进党总是寻找机会,主打基于“一边一国”“一中一台”定位的“统独牌”“主权牌”“抗中保台牌”,在不严重影响台湾的安全、经济与民生的情形下每每奏效的根源所在。此次选举,民进党的选战策略(例如诬称大陆介入台湾选举)及其结果依然如此。

  事实上,台湾民心民意、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的上述质变是近30年来逐步量变形成的,一旦形成,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之内的量变过程中就具有一定的质的稳定性,成为影响台湾选举结果的主要内因。在此基础上,一旦台湾外部环境出现有助于打“统独牌”、“主权牌”、“抗中保台牌”的契机,民进党就会抓住这些契机以赢得选举。当然,民心民意、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会变化,但从新的量变到新的质变需要较长时间,而变化的方向更取决于两岸主要政党在竞争改变台湾民心民意、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的作为方面的有效性。

  如上所述,台湾民心民意、意识形态与社会力量出现了上述质变,意味着民进党等绿营政治势力已经进入到“政治正确”的“政治收获期”。平素不重视引领民意、选举时为了选票而以所谓顺应民意而“拿香跟拜”的蓝营在野党,短期要赢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与执政权基本上是徒劳无功,甚至适得其反,除非在民进党等绿营政治势力执政下的台湾出现了严重的安全和民生经济问题。事实上,当前国民党、民众党等不仅各自没有能力下架民进党,而且因彼此理念不合与利益冲突,也无力合作下架民进党。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