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清明:气清景明养心性
http://www.CRNTT.com   2024-04-03 10:22:33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是处插垂柳,院宇深深绿翠藏”……古时清明郊游,流行采回花草插于门上、头上,尤以插戴柳枝为多。《岁时杂记》记宋代风俗:“家家折柳插门上,唯江淮间尤盛,无一家不插者。”自古以来,柳枝就被视为驱邪辟祟的象征。清明祭祖、扫墓,俗信认为会有邪祟出现,为防邪气侵扰,人们选择插柳于户、戴柳于首。柳为春季应时嘉木,得春气之先,它是生命力量的象征,古人墓地一般都种植柳树。由于扫墓折柳的人太多,宋人有诗劝告“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

  除了踏青郊游,全国各地还有拔河、荡秋千、打马球、植树、斗鸡、放风筝等一系列民俗和游春活动。其实,这些民俗和游春活动某种程度上正合中医养生之道。中医认为,清明万物生长,阳气升发,人体应该借助这一自然特点,重点养阳,养阳的关键是宜“动”忌“静”。春天郊外踏青,可以使人体全身的经络得以舒缓放松,达到舒筋活络之效;行走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可以使人减轻压力,心宁神安,让人放慢心跳和呼吸,对心肺大有裨益;户外散步、踏青等活动较为柔和,可以清净心气、畅达心境、怡养心性,有助于人体肝气疏泄,阳气生发,肝开窍于目,肝气越旺盛,目也就越清明。

  寒食冷餐,食用有度

  除了祭扫、踏青和插柳,清明节还有吃寒食的习俗。寒食,一般指不用生火就能吃的冷食。古时人们祭祀祖先时会做一些糕点,待祭祀完毕后食用。后来,各地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习俗。如今,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例如山东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可以使眼睛明亮。在北方,寒食有蒸面燕、馓子等,而在江南一带,寒食则一般是青团、艾青饺一类的食物。

  “三月里寒食又清明,燕燕钻满圪枣林”。在山西等地,清明前后流行节俗食物“寒燕儿”,即用白面捏成小燕子,缀以高粱粒点睛,燕子口衔一截“绿柳枝”,栩栩如生。“寒燕儿”也叫“子推燕”,起源于春秋时期“介子推绵山焚身”的民间传说,人们扫墓时用以祭奠先祖,以表追思。同时,“寒燕儿”又有迎春纳祥之意,它的嘴朝上张开,寓意将小孩子的病都给衔走。

  在南方,盛行青团和各种粑、粿,无论馅料是荤是素,外表都用艾草等染绿,应和清明之“清”。青团又叫清明果,古时用作祭祀,如今成了一道春天的时令点心。千百年来,青团的外形一直没有变化。每到清明,江南许多人家要做青团,剪艾草、煮青、捣青、和粉、裹馅、蒸熟……作为“春季限定”,青团油绿如玉,透着清淡植物香气,蒸熟后香糯可口,有人说这是“把春天揉进粉里、吃进肚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