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民进党无法回避两岸统一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http://www.CRNTT.com   2024-05-19 00:09:45


 
  五、逻辑:互惠和平诉求与分裂国家主张相矛盾

  《民进党的诉求》中提出:“民进党中国政策的最终目标,是要和中国建立互惠而非歧视、和平而非冲突、对等而非从属的关系。”然而,从历史、法理、政治等方面来看,台湾从属于中国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如果民进党当局要强行改变这一事实,迫使中国大陆接受,同时还要求中国大陆给予互惠、和平和对等的待遇,这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相反,如果台湾当局在承认“一个中国”幷追求国家完全统一的基础上提出互惠、和平和对等待遇的要求,这是在没有损害国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提出诉求和愿景,这个逻辑是合理的,是可以得到大陆善意回应的,而且也可以从两岸不同阶段的历史事实中得到呈现和印证。

  从1949年台湾问题形成,到1999年李登辉当局提出“特殊两国论”之前,台湾当局的政策基本上一直在谋求以台湾当局为主导的两岸统一。期间,成立于1986年的台湾民进党为反对国民党当局提出“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及制定新宪法的主张,应交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选择决定”的“台独”党纲。

  李登辉1988年就任台湾当局领导人后,逐渐放弃台湾属于中国的立场,从最初延续两蒋时期“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政策蜕变为“特殊两国论”。民进党在2000年岛内“大选”中以微弱优势赢得台湾执政权后,公然主张台湾“独立”、“一边一国”,主要是因为大陆的综合实力越来越超过台湾,这让台湾意识到自己不可能统一大陆,于是转向“台独”。但此举遭到大陆方面激烈反对,2005年出台《反分裂国家法》,第八条明确提出在三种情况下“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008年,承认“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国民党再次在岛内执政。在以“一个中国”为核心内容的“九二共识”基础上,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全面、直接、双向两岸“三通”得以实现。两岸通过制度化协商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台湾经济得到巨大实惠,两岸形成了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积极局面,两岸领导人实现历史性会面,民进党提出的“互惠”、“和平”和“对等”的待遇完全得以实现。

  2016年民进党在台湾再次掌权后,不承认“九二共识”,不认同两岸同属一国,不追求两岸统一,幷不断加紧进行分裂活动,这当然无法取得大陆方面的理解和认同,也自然无法得到“互惠”、“和平”和“对等”的待遇,幷且实质性地对地区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

  六、政策:大陆方面努力推动两岸关系融合发展

  大陆方面的政策始终是将两岸统一作为解决台湾问题唯一的必然选择。虽然从1949年到1978年的政策是以武力解放台湾,但也有和平解决的考虑。自1979年以来,大陆对台政策转向和平统一,当然也不排除非和平统一。领土的丧失会使人民质疑治理的合法性。

  中国政府早在1950年代就设想过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周恩来总理与毛泽东主席都曾明确公开表达过这种想法。然而,由于外国势力的干涉等原因,这些愿望没有实现。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台湾同胞发出电文,表明中国政府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进一步阐述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和原则,幷建议两岸执政党,即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谈判。

  1982年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983年“邓六条”是中共高层对“一国两制”方针最权威、最系统的一次论述,阐述了权力分配方面在不损及主权的前提下可以保持不变。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首次将“一国两制”构想写入党代会报告。1992年十四大报告不仅首次将“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首次使用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完整表述。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包括:⑴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一国两府”或任何可能导致“台湾独立”的企图和行为。⑵两制幷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和台湾的资本主义可以长期幷存。⑶高度自治。统一后,台湾将成为特别行政区,拥有高度自治权。⑷和平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双方可以讨论任何议题。和平统一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但是,中国政府没有义务向任何企图分裂中国的势力作出任何承诺,使用什么手段处理是中国的内政。

  大陆方面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具有高度的包容性,较之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其它各种方案都更有弹性和可行性。因为这个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双方的需求,特别是在一个国家内可以允许台湾很大程度上保留现行制度。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大陆没有为统一提出时间表,只要台湾当局认可统一方向,两岸即可商谈所有议题。和平方式是大陆推动两岸统一的首选,目前大陆方面正在努力推动两岸关系融合发展。这种融合发展有利于增进台湾同胞福祉,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推动两岸和平统一。

  七、经济:两岸统一有利于实现帕累托改进

  判断一项政策是好是坏的标准,应该是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通过融合发展推动两岸统一,有利于两岸经济实现帕累托改进,即在没有使任何一方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方变得更好。事实上,两岸经济融合发展是互利双赢的政策,极大概率会使两岸同胞特别是工商界人士共同获益。

  两岸统一后,双方贸易投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商品交易可以免征关税,可以开放服务贸易,可以取消对双向投资的限制。两岸物流和人员往来的自由流动可以催生新的合作形式,两岸优势产业的深度合作可以整合新兴产业链。经贸完全开放有利于实现经济一体化和构建两岸共同市场,增强中华民族经济活力与竞争力。

  两岸统一后,双方财政金融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两岸可以完全放宽金融活动的管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台湾经济市场腹地更广阔,发展空间更大,产业链供应链更稳定畅通,创新活力更旺盛。台湾的财政收入可以用来改善民生,而不必内耗在军事开支方面,岛内遇到危机或灾难还可得到中央政府的无偿援助。

  两岸统一后,双方交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两岸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交流、行业共同标准、文化教育合作、医疗卫生合作、社会保障与公共资源共享、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强建设,提升水平,增强便利性和包容性,两岸经济优势互补,台湾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广泛。

  两岸统一后,双方合作机制得到极大改善。两岸经济合作的机制和制度将更加完善,长期困扰台湾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诸多挑战,可以通过两岸合作以及一切必要措施的落实来解决。国家统一为增加民众更多更自由的就业、旅游、求学、商务等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台湾同胞的私人财产、宗教信仰、合法权益将得到充分保障,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将得到充分尊重。拥护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台湾同胞将在台湾真正当家做主,参与祖国建设,尽享发展红利。

  两岸统一后,双方安全稳定得到极大改善。两岸不但经济稳定性显着提升,经济安全与社会安全也更有保障。两岸的统一不会损害任何国家的合法利益,包括其在台湾的经济利益,只会带给世界各国和地区更多的发展机遇。统一后的台湾可以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使相关国际产业链供应链更加稳定顺畅,为国际经济合作带来更多商机,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繁荣稳定注入更多的正能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八、社会:大陆民意不允许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台湾问题涉及到14亿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大陆主流民意强烈反对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台湾与大陆都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固有领土,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生存耕耘,两岸同胞在共同发展中凝聚了深厚的情感与寄托,血浓于水,守望相助。大陆民众视台湾同胞为命运共同体的一部分,强调血脉相连、文化相通。两岸民众之间的家庭纽带和亲情交流是民族感情的微观体现。大陆民众不愿因政治原因导致家庭分离、亲情疏远,而认为两岸同胞应该携手共进、反对任何分裂行为。大陆民众普遍希望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两岸完全统一,台湾的分裂将破坏台海和平与稳定,不符合中华民族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国家统一高于一切,因此民调显示,在必要情况下,有半数以上的大陆民众支持以非和平方式实现统一。

  国家统一被视为国家核心利益与民族复兴要求,这种观念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自秦朝建立统一帝国以来,中国统一时期约占60%以上。即使按照更严格的计算来扣除统一王朝的实际分裂时期,实际统一时间仍然占整个中国历史时期的40%以上。因此,海峡两岸人民都有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多元一体、四海一家的国家统一观念。中华民族连续的历史文化传统强调了统一的重要性,而分裂则被视为历史的倒退。大陆民众普遍认为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任何分裂行为都是对国家利益与民族大义的背叛,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割裂。只有维护国家的统一,才能确保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尊严,而台湾的分裂会挫伤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

  大陆民众不允许台湾分裂出去的立场是基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理解认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强调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理念。大陆民众坚信维护国家的统一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不支持任何可能破坏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复兴进程的分裂活动。特别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对台湾问题的干涉,认为中国内政应由中国人民自己解决。外部势力支持下的台湾分裂会严重伤害大陆民众的民族感情。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顺应大陆民意的伟大目标。

  九、文化:共同的民族文化风俗与反对分裂传统

  海峡两岸的民族与文化自古有着同根同源、一脉相承的深厚渊源。台湾大部分居民的祖先都是从中国大陆迁徙而来。特别是17世纪的明清更迭之际,大量大陆军民迁台。此后200年台湾人口数量增长了25倍。到19世纪末(1893年),台湾人口超过254万人。20世纪中期,在台湾光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几年间,近200万国民党军民迁台。目前,台湾总人口超过2300万,汉族约占97%。包括台湾原住民在内的两岸同胞,同属拥有5000年文明的中华民族。

  共同的民族拥有共同的传统文化。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日本占领的半个世纪里,中华文化也始终是台湾文化的基石和根脉。海峡两岸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与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有关。民族的兴衰苦难让两岸同胞都意识到国家分裂的弊端。台湾在蒋介石、蒋经国执政期间,对台湾岛内外的任何“台独”行为和言论均采取严厉打击态度,对美日两国分裂中国图谋给予积极有效的回击,在文化上也反对“台独”文化。国民党当局雷厉风行地推动“国语”本位政策,至今普通话(国语)在台湾仍是官方语言。台湾使用中国传统的繁体汉字(正体字)。台湾宗教信仰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基本相同。台湾民众和大陆民众一样,深受儒家思想等传统文化的影响,“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统一传统深入人心,分裂偏安、挟洋自重、卖国求荣的行为普遍受到唾弃。

  共同的文化保留着共同的传统习俗。这也是两岸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具体体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被称为中国四大传统民俗节日。这些节日重视家人团聚与怀念逝者,体现着“尊宗敬祖”、“慎终追远”、“饮水思源”、“守中致和”、“讲信修睦”的传统文化观念,在台湾也保留相似的习俗。台湾的风土人情大多是福建、广东移民带去的,两岸在民俗方面都传承“保合太和”的“和合文化”。

  十、趋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国家完全统一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当前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大陆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贫困到富强的伟大飞跃,正在昂首阔步走向伟大复兴。

  到新中国成立100年(2049年)时,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台湾问题势必要解决。国家实现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台湾同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不应缺席。台湾当年的经济起飞离不开大量来自大陆的人力财力,大陆的现代化建设也离不开大量来自台湾的资金技术。两岸互助共赢是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真实写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在进行时,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会实现,这是各方均应面对的现实趋势。

  结论

  从人文地理的视角可以得到一个关于台湾问题及发展前景的完整画卷。台湾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海峡两岸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幷产生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塑造共同的记忆与命运。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台湾与大陆统一是最有利于台湾同胞的发展前景。如果台湾同胞尚有疑虑,可以继续瞭解大陆的现实与政策,但不能选择国家分裂,各种现实也不允许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大陆方面对台湾同胞具有高度的善意和诚意,“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因其弹性最高而成为两岸统一的最佳首选方案。台湾的前途将得益于两岸统一。国家完全统一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这也将为亚太地区繁荣稳定、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5月号,总第317期,P41-47)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