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闽南文化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及路径探索
http://www.CRNTT.com   2024-06-17 00:23:42


 
  (二)闽南文化是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重要支点

  闽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不可隔断的情结所在,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上发挥重要作用。“爱拼才会赢”是闽南人的精神标识,激起两岸同胞的精神共鸣,使两岸人民“心灵相通”。闽南文化的凝聚力,一是发挥着包容幷蓄的作用,二是体现闽南文化的通融性。以两岸同根同源的闽南文化为基点,台湾青年在多样的闽南文化联结活动中实现深度文化体验,如关帝文化节、保生大帝文化节、闽台歌仔戏、泉州南音等。与大陆同胞经常互动、接触,产生情感联结,逐渐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两岸同胞首先要增进瞭解,进而相互认同,达到心灵契合。台湾地方文化和闽南文化均源自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人民说同样的闽南话,有相似的民间信仰,通过闽南文化的交流,增进两岸人民的文化共识,促进心灵的契合,从而共同担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与使命。

  其中一项以在厦门市就业的台湾青年为调查对象的研究显示,有71.6%的受访者表示参与过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且参加内容丰富的两岸文化活动的台湾青年均表示该举措有助于消除对大陆的心理隔阂〔16〕。2012-2019年间参加闽南师范大学主办的“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营员们表示通过研习、交流及参观考察,促进两岸青年学子文化交流,充分感受闽南文化,促进台湾青年加深对祖地文化的瞭解,幷致力于共同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让两岸高校青年学子的心贴近了〔17〕。

  四、促进和深化两岸闽南文化交流路径探索

  已有研究提出的以闽南文化为载体,促进两岸同胞文化交流的举措主要包括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理论研究、加强“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研究”特色学科建设、开展闽南文化可视化传播建设项目〔18〕;不断加大和提升闽南文化交流面、丰富交流的内容、不断创新两岸文化交流的途径〔19〕;增强闽南文化的认同感,以漳台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为纽带,深入实施“四个交流工程”〔20〕。

  闽台两地有着天然的“五缘”关系,血缘相亲,文源相同,以闽南文化为依托,增进台湾青年对两岸共有的历史文化的瞭解,将有益于逐步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一)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延续闽南文化的传承性和创新性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闽南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构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发挥泉州、漳州闽南语地区台胞主要祖籍地优势,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开展与澎湖融合发展实践”。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可以尝试以下途径:一是泉州、漳州两地依托祖根文化优势,充分考虑台湾同胞的族谱对接和寻根祭祖需求,积极开展“泉漳台根脉对接”活动,建构祖根文化交流中心,增加文化交流内涵;二是扩大闽南文化在东南亚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例如将朱子理学传播到东南亚地区,逐渐得到东南亚社会的普遍认同〔21〕,泉州南音在东南亚的传播等,促进东亚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三是增进两岸文化机构、艺术团体和学术机构的合作空间,建设集文化展示、闽南民俗、技艺展演和学术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闽南文化品牌交流平台。

  建立规范化的两岸闽南文化传承发展项目。如促进送王船仪式、闽台歌仔戏、漳州手工制香技艺等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发展;发挥闽南书院文化传承和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意义与作用;探索闽南土楼民居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探索闽南海洋文化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在推动闽南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两岸同胞增进交流和理解,使两岸同胞“心连心”。

  (二)持续推进两岸文化交流的多元化、系统化和精品化,促进文化领域融合发展

  《意见》指出,深化闽台社会人文交流,促进文化领域融合发展。当前应持续推进闽南文化交流的多元化、系统化和精品化,增进两岸融合发展,达到心灵契合。

  多元化是指两岸文化交流形式多样化。如建立海峡两岸族谱文献馆、举办两岸青少年闽南文化研习营活动、设立闽南方言研究机构等,在各种形式活动过程中传授和推广闽南文化。

  系统化是指持续开展促进两岸融合的主题文化交流活动。一是发挥民间信仰精神纽带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俗交流活动,如关帝文化节、保生大帝文化节、开漳圣王文化节及寻根谒祖、族谱对接等文化交流活动;二是开展闽南艺术相关的系列文化活动,如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融晴文化艺术展、两岸歌仔戏艺术节、闽南民间民俗展演和闽南民间技艺展演等;三是开展闽南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如2021年由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和厦门文化旅游局共同主办的海洋·非遗文化论坛。

  精品化是指重点推进影响大、知名度高、台湾青年参与度广的闽南文化主题活动建设。如海峡两岸开漳圣王文化节打造两岸文化交流品牌;构建海峡两岸郑成功文化品牌,台南市和泉州市的历史文化建筑都有着丰富的郑成功文化资源,郑成功文化具有海峡两岸地域特色,是海峡两岸同胞认同幷拥有的中华民族文化。 

  (三)搭建闽台两地青少年交流交往平台,提升台湾青少年文化认同

  闽台两地中小学校加强校际交流,着手建立一批两岸青少年研学基地,比如海峡两岸青少年闽南文化研习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专题讲座、交流座谈、实地考察、文艺联欢和体育竞技友谊赛等,让两岸青少年相互瞭解以及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运用新媒体和互联网开展体验式、沉浸式闽南文化交流活动,让台湾青少年瞭解和体验闽南文化的精神,提升台湾青年学子对祖地文化的认同,促进两岸青少年的心灵契合。

  海峡两岸的文化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中华文化。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与对话机制的建设,提升两岸文化认同。个体的认同心理要素是一种从认知到情感,进而影响到行为层面的心理过程,幷与整个社会环境相互作用〔22〕。从文化认知入手,即增进台湾青少年对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渊源、语言文字、闽南技艺传承和风俗习惯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文化认知会影响台湾青少年的心灵契合程度,同时在实践层面也对其国家认同状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董莉,李庆安,林崇德.(2014).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68-75.

  〔2〕林德荣,蔡沙沙.(2023).闽台宗亲联结提升台湾青年国家认同的机制研究.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4),79-92. 

  〔3〕孙吉杰,李松林.(2020).论两岸南音交流在推动中华文化认同中的独特作用.武夷学院学报,(10),62-66.

  〔4〕杨雪燕.(2013).闽南文化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3),27-31.

  〔5〕张嘉星.(2017).再论闽南文化形成于初唐.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23-28.

  〔6〕汤漳平.(2014).试论闽南文化与楚文化之关系. 2014世界闽南文化节交流论坛-闽南文化的当代性与世界性论文集,98-106.

  〔7〕〔8〕林华东.(2020).论闽南文化的继承性与创新性.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42-46.

  〔9〕〔10〕〔13〕朱定波.(2013).海峡两岸应共同构建闽南文化传承体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3),116-120.

  〔11〕〔12〕〔19〕林晓峰,曾萱.(2018).闽南文化在推进两岸“心灵契合”中的作用及路径.闽台文化研究,(2),5-12.

  〔14〕〔20〕张晗,苏奕斌.(2023).用闽南文化点亮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N].闽南日报,2023-9-21(1). 

  〔15〕郑镛.(2015).从开漳圣王信仰看闽南文化的传播.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1-7.

  〔16〕巨东红.(2020).台湾青年大陆社会参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厦门市的调查分析.闽台关系研究,(1),49-61. 

  〔17〕曾昱.(2023).两岸青年文化交流融合发展新路的实践探索——以闽南师范大学“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为例.闽台文化研究,(4),93-97.

  〔18〕李顺兴.(2021).以闽南文化为纽带 服务两岸融合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48-49.

  〔21〕邓文金,林晓峰.(2022).闽南文化学术研究的新进展——海洋·非遗文化论坛(厦门)学术成果综述.闽台文化研究,(1),116-120.

  〔22〕傅承哲,周子玥.(2020).内地港澳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心理融合机制比较研究.青年探索,(2),99-112.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5月号,总第317期,P115-119)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