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黄埔精神的时代价值
黄埔军校的灵魂在于有精神。孙中山指出,“今日而言救国救民,必须革命。革命须有精神,此精神即为现在军人之精神。”⑭在孙中山思想熏陶下,经过黄埔军校培育的、以“爱国、革命”为核心内涵的黄埔精神,成为黄埔军人的精神标识和新时代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克难前行、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对当代中国的统一大业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爱国、革命”是黄埔精神的核心。黄埔精神的内涵比较广泛,包括爱国、革命、牺牲、奋斗、团结、负责、担当等,在不同历史时期,黄埔精神的内涵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东征、北伐、抗日战争时期,黄埔精神内涵主要表现为牺牲。即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而勇敢战斗,不怕牺牲。
黄埔精神内涵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是那一代优秀青年的精神追求和中华民族血脉,是那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和奋进的内在要求。孙中山先生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要求黄埔学生要爱国,表现出来的就是救国救民、团结、奋斗、牺牲、责任和担当等,比如,孙中山先生教育黄埔学生“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为国来奋斗”。“要用先烈做标准,要学先烈的行为,像他们一样舍身成仁,牺牲一切权利,专心去救国。”⑮黄埔学生从进校那一天起,就时刻受着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爱国、救国、为国等思想赋予黄埔师生报效国家以无穷的力量。这就是黄埔军校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在孙中山思想教导下,发轫于每个黄埔军人对国家、民族的无限忠诚和无比热爱,归结到对国家、对民族的赤诚奉献和无畏牺牲。可以说,爱国是黄埔精神的原点,也是黄埔精神的内核,是黄埔精神之魂。
为此,爱国主义教育理所当然成为黄埔军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甘于奉献、为国牺牲的重要内容。中华文化基因强调家国情怀和忠诚担当,而黄埔精神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强调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这种忠诚担当精神深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在历史上的许多经典著作和古代哲学思想中都能找到这种价值观的体现。黄埔军校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黄埔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服务人民、扎根军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
黄埔精神强调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自强,在峥嵘岁月里鼓舞着黄埔师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牺牲。黄埔精神强调黄埔军人应忠于祖国、无私奉献,有助于培养师生们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在当代,黄埔精神作为一种具有激励和引导作用的革命精神传统,可为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生动鲜活的案例和精神榜样,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护卫者具有重要启迪作用。通过深入学习和传承黄埔精神,可深化人们对爱国主义的认知,激发热爱国家、奋力前行的信念,借鉴和弘扬黄埔精神中的爱国情怀、拼搏精神等特质,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自觉为国家的繁荣发达贡献力量。在黄埔建校百年之际,学习黄埔精神,就要密切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爱国信念,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内涵,保持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纪念,砥砺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情感和行动。
革命是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的初衷,即打倒军阀、统一国家。所以,孙中山要求黄埔学生具有矢志革命、献身革命的精神,把革命做成功。孙中山告诫黄埔学生“革命是非常事业,不是寻常事业。非常事业,决不可以寻常的道理一概而论。诸君现在求学的时代,能够学得多少便是多少,只要另外加以革命精神,便可以利用;如果没有革命精神,就是一生学到老,死记得满腹的学问,总是没有用处”。孙中山号召黄埔学生要向革命先烈学习,“发扬革命精神,继续先烈的志愿,舍身流血,造成中华民国的基础,使三民主义完全实现,革命大告成功。”⑯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在军校讲演中指出“如果军队只知道打仗,不知道主义是什么,不知道行主义,便不叫做革命”。他希望黄埔军校师生“要确信主义”,一心准备革命,做“真正的革命军”。⑰“革命”成为当时最时髦的流行词。毕业誓词也被作为对学生的最后一堂精神教育课,勉励他们“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⑱“革命”可以说是黄埔精神内涵中的铮铮铁骨,黄埔军校成了那时革命的摇篮,一批批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
黄埔精神除“爱国、革命”的核心内涵,还包含刻苦学习、全面训练、忠于组织、勇于担当责任、严明执行纪律等,这些内容,对于当代社会人才培养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传承黄埔军校办学经验,可培养出有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强、具备坚韧不拔毅力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集聚人力资源。
黄埔精神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军队建设、抵御外侮等方面重要军事斗争经验的升华和军事教育的理念,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继辛亥革命精神之后的又一重要革命精神,其军事文化价值观念,对于现代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可激励当代军人保家卫国、勇往直前,建设一支忠于国家和人民、纪律严明、英勇无畏的现代化人民军队。中国军人必须具有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价值观,这是黄埔军校所秉持的教育原则之一。这种价值观,是黄埔军人的重要精神基础。忠诚于国家和人民以及严守纪律,还与黄埔精神其他要素相互交融,如勇敢战斗、勇于牺牲的精神品质,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奉献担当、团体协作的团队精神等,共同构成了黄埔军校的独特军事文化和价值观,成为黄埔军人的基本准则,塑造了黄埔军人坚定的信念和过硬的战斗作风,使他们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将星群体。黄埔军校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先进军事文化。黄埔军校充分利用军事、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进行全面教育的机会和平台。军校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和进步。黄埔军校校园文化和黄埔精神对于国共两党军队的建军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埔军校的许多学生,毕业后很快成为时代骄子和叱咤风云的杰出人才。朱德在《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一文中指出:“国民党在我们党的支持下,创办了黄埔军官学校……研究党的军史时,应当从这个老根上研究起。”⑲黄埔精神与中华文化基因紧密相连,在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实践精神、进步主义和革命理想等核心价值观上存在共通性。黄埔军校教育,注重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强调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引导学生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先辈、先驱、先烈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们的尚武精神、军事素养、战斗能力和必胜信心,激励学生以民族解放和复兴为己任。教学内容涉及西方军事理论、现代战争技术和管理知识等方面,还有传统的中华精武思想,更鼓励学生们通过学习中国古兵法与新的战略战术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使之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具备军事科学知识,掌握实战技能,以确保自身在战场上的胜利优势。
黄埔精神强调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这与中华文化基因中的求实精神和务实原则有共通之处。中华文化注重实际应用和实践经验,注重脚踏实地、追求真理和实际效果,而黄埔精神也特别强调实践和创新的重要性,将科学认识论、方法论引入到军事训练和指导中。黄埔精神不仅是中华文化基因的一种延续和表达,同时也为中华文化赋予了新的活力和时代价值。在当代,先进的军事文化仍具有降维打击的神奇功效。可借鉴黄埔军校的历史经验,汲取其中的正能量,培养具备先进军事思想和现代化观念的军事人才,拥有先进的军事思想与现代化观念,发展当代的军事科学和军事科技,制造和装备先进的武器,锻造军人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能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三、以黄埔精神助力祖国统一
孙中山先生创建黄埔军校锻造的黄埔精神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其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在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中可发挥独特作用,是沟通两岸的天然桥梁,也是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强力粘合剂,在凝聚两岸人心、反“独”促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将大有作为。海内外黄埔人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黄埔精神,助力国家统一大业和民族复兴伟业。
新时代,“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已赋予新的内涵。“爱国”之中,就有海内外黄埔人勠力同心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革命”就要坚决反对“台独”等分裂势力和外部干涉势力,广泛团结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坚定不移为促进和维护祖国统一而奋斗。
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是黄埔精神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也是黄埔精神历久弥新的根本所在。具有黄埔精神的黄埔师生一直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年,黄埔师生东征、北伐,实现了广东的统一和全国的统一;今天,助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海内外黄埔人仍需大力弘扬黄埔精神,多做有益于祖国统一之事。
当前,台海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美国大打“台湾牌”,妄图利用台湾问题遏制、打压中国发展;而台湾当局“倚美谋独”“以武拒统”。尤其新当选的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自称是“务实台独工作者”,他的“520”就职讲话更是赤裸裸的彻头彻尾的“台独自白书”,对大陆充斥着敌意与挑衅、谎言与欺骗,“台独”更加激进冒险,更加剧了台海风险,很可能将台湾推向兵凶战危的险境。对这种背离岛内主流民意、破坏台海和平稳定、制造台海冲突的顽固“台独”之徒,大陆绝不会姑息,绝不会容忍。不管赖清德如何“台独”狂飙,如何气焰嚣张,也不管他讲什么、怎么讲,都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和事实,改变不了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改变不了两岸同胞走近走亲、越走越亲的共同愿望,更阻挡不了祖国终将统一的历史大势。
美台之间相互勾连,升高了台海风险。海内外黄埔人更要多向岛内民众讲清楚“台独”的危害性,让更多台湾同胞明白“台独”是绝路,统一有好处,外人靠不住。搞“台独”从来就没有好下场,早晚要遭到历史的清算。
两岸关系能够和平发展,各民族团结共臻强盛,是两岸同胞共同之福;若民族分裂弱乱,则是两岸同胞共同之祸。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孙中山先生的夙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所有中国人的夙愿。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势不可挡。在推进祖国统一的进程中,同根同源、同文同宗、血脉相连的海峡两岸同胞,应寻找“最大公约数”和更多共同点,而黄埔军校、黄埔精神就是其中之一。百年黄埔,风云激荡,沧海桑田,初心如磐。黄埔精神作为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精神财富,如同人类一切优秀精神遗产一样,既是时代的产物,又具超越时代的魅力,教化社会,启迪来者。黄埔同学及亲属更要传承弘扬黄埔精神,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黄埔同学排除种种阻力,从对立、隔绝走向交流、交心,沿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行。今天,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属共同传承和弘扬黄埔精神,不仅是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更是对两岸共同价值理念的锤炼和强化,更有助于将两岸文化认同引向新的境界,向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跃升,共同致力于实现伟大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基金项目: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重点课题《如何正确认识“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课题编号:ZGTESHZY0219)。
参考文献
①《孙中山全集》第七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9页。
②孙中山:《中国国民党孙总理勉励同志文》,原载上海《民国日报》(1924年3月16日)。
③《孙中山致苏俄代表加拉罕的电报》(1924年1月),《孙中山全集》第九卷。
④《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3页。
⑤《孙中山全集》第七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页。
⑥《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4页。
⑦《孙中山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133页。
⑧孙中山:《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的演说》,《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17~924页。
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初稿》,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388页。
⑩聂荣臻:《军队中政治工作的意义》,载《黄埔潮》第5期(1925年10月24日)。
⑪黄埔军校同学会编:《黄埔军校》,华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4页。
⑫《孙中山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3页。
⑬陈宇:《总论》,见《黄埔师生与抗日战争》,华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9页。
⑭孙中山:《军人的精神教育》(1921年12月10日)。
⑮《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版,第917~919页、第923~924页。
⑯孙中山:《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的演说》,见《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版,第923、924页。
⑰莫志斌:《廖仲恺与黄埔军校》,《黄埔》专刊(2004年),第66页。
⑱《黄埔军校第4期毕业生誓词》(1926年10月4日)。
⑲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委员会编,《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2—399页。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8月号,总第320期,P108-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