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0月9日电/据新华社消息,当技术创新牢牢占据钢铁行业锻造核心竞争力的“C位”,曾为国家发展、首都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老钢厂”,依然是改革发展的“弄潮儿”。连日来,走进首钢集团生产线,记者大开眼界。
运输钢卷的自动化天车运转繁忙,大型运输船在成品码头鸣笛起航……和气势恢宏的“硬核”生产场景相比,工人们捧在手心的产品却略带“反差感”。
“这是直径0.01毫米的‘蚕丝钢’,它解决了国产燃烧器行业基础材料的关键问题。”来不及测量这根合金钢丝有多细,记者马不停蹄奔赴下一站采访,工作人员又指着“蝉翼钢”介绍说:“这是能用手撕开的钢板,极限厚度达到0.07毫米,不仅应用到5G基站建设中,还做成了明信片、高校录取通知书。”
提到传统制造行业,不少人的记忆停留在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印象中。但记者眼前这座“钢铁梦工厂”,却通过技术创新、流程优化实现了低能耗、低排放、低碳的“三低”目标。钢材生产更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战略新兴市场需要,持续攻克“卡脖子”“掉链子”问题,让“提气钢”批量下线。
“在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我们用改革创新‘投石问路’,用科技创新‘转型突围’。”首钢集团党委副书记胡雄光振奋地说,“十四五”前3年,首钢取得建厂百年以来最好的经营业绩、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乘着奥运东风转型升级的老园区,更是成为知名的“网红打卡地”。
向新提质、向绿而兴的首钢是首都国企高质量发展的缩影。来自北京市国资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管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较2012年底均实现翻倍增长。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2013年底至2023年底,北京市管实体企业累计投入研发经费3627亿元;今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266.2亿元,同比增长18.4%。
作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顶梁柱”“压舱石”,北京市国资国企全面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国有资本布局持续优化,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完善,以党建引领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