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0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查办放贷收息型受贿需把握三个重点
http://www.CRNTT.com   2024-10-23 14:39:28


  中评社北京10月23日电/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报导,当前,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的手段不断翻新变异。其中,国家工作人员为请托人谋利后,明知其无用款需求,故意放贷给请托人以收取利息,或者请托人虽有用款需求,但国家工作人员放贷给请托人收取明显超出正常水平的高额利息,这种以放贷为名“收息”的行为,披着民间借贷的“外衣”,实则变相利益输送,应引起重视。

  一、定性的实务分析

  受贿罪的本质是权钱交易,就放贷收息型受贿而言,一方面,请托人在无用款需求的情况下甘愿支付的利息,或虽有用款需求但支付明显超出正常水平的高额利息,针对的并不是借款资金本身,而是为谋取行贿利益,将本人财物让渡给国家工作人员,变相给予贿款;另一方面,国家工作人员虽可能履行了借贷手续,但明知请托人违背民间借贷的正常成本,自愿支付高额利息,看中的是其职权、地位带来的便利,所谓的借款协议,无非是用合法形式掩盖受贿目的,让自己收受得“心安理得”。因此,对于上述以放贷为名“收息”的行为,应当认定为权钱交易。

  另外,对于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放贷收息虽不涉嫌犯罪,但获取大额回报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也要考虑是否构成违纪或职务违法。

  二、证据的审查重点

  放贷收息型受贿由于具有形式上的借贷关系,在审查此类案件时,应重点揭开借贷“面纱”,综合案件事实,发现受贿的本质。

  其一,审查主观认识的明知性。主观明知是认定受贿罪的前提,必须通过涉案人员笔录及客观书证等证据,充分印证国家工作人员与请托人之间已就假借贷、真受贿达成明确合意,双方均应明知所谓的“借贷协议”不过是掩盖权钱交易的犯罪手段,请托人支付高额利息并不是正常的民事、经济行为,而是对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提供帮助的对价。当然,对于上述人员的明知,既可以是双方直接的意思联络,也可以是一方表达意图后另一方心照不宣的默许。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