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最爱】【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电讯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跨越大江大海——水下隧道,别有洞天
http://www.CRNTT.com   2024-11-09 16:36:3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全自动的拼装技术已经逐渐运用到隧道建造过程中,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已经研发了多项自动拼装技术,应用于隧道的建设。
  
  穿行过已建好的水下隧道,参观了正在建造的水下隧道,我对水下隧道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但同样也产生了疑问,隧道是有设计寿命吗?在设计寿命到期后,隧道何去何从?
  
  肖明清为我解答了第一个疑问:100年。那么问题又来了,中国修建大型水下隧道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上海市修建的打浦路越江隧道,拥有近60岁的“年龄”。按照100年的设计寿命,这条隧道只剩40余年的使用寿命。
  
  “处理这种到期的隧道,最简单明了的就是废弃。第二种则是减少隧道的一些功能,修缮后继续使用。这两种方法都比较容易实现。”肖明清表示。事实上,国外不少早期修建的隧道都进行过大修,对隧道中的土建、设备等进行更新修复。
  
  但是修复隧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隧道空间有限,再加上地质环境复杂等,能不能修复、如何修复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原位修复。”肖明清解释说,国外已经有这方面的研究,甚至研制出新型的机器来进行验证,“我们国内在这方面刚刚开始,毕竟我们现在的水下隧道都比较新,所以给我们留下了充足的时间来继续研究。”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